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语文教案人教版中考语文总复习

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考点知识梳理:爱莲说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02-09 11:31:55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考点知识梳理:爱莲说

 
【作家作品】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他是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其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二程——程颐、程颢是其亲传弟子。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本文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 
【课文解读】
 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写法特点】 
(1)衬托、对比相互映衬
 全文先后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出莲花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三次衬托,各有各的不同,而每运用一次衬托,主题就更进一层。
 对比的手法,本文也运用得很好。作者在文中要赞颂的是莲花,但他不是作孤立静止的描写,而是在对比描写中显示它的高潮不凡。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莲花的高洁从牡丹的的反衬中凸显了出来。而对牡丹的追慕者甚多,爱莲者甚少,则又在对比中显示出不良风尚之盛。菊花和莲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生活中保持它的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品性的描写,以牡丹做反衬,用菊花做陪衬,就自然而然地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的心中。 
(2)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是写文章的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者描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面上看,是在写莲花的高洁,实际上是歌颂那些胸怀豁达、行为端正,像莲花一般高尚的人,作者也借莲花来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立意含蓄而深刻。 
一、重点字词
 (一)常规字词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香远益清。益:更
 3.亭亭净植。植: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
 9.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玩弄啊。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三、内容理解
 (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连,花之君子者也。
 4.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二)问题探究
 1.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衬托莲的高洁,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了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寄寓了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质和坚贞的节操。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7012819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