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语文教案人教版中考语文总复习

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考点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02-09 11:41:23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6.《论语》中子夏认为,只要做到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德就在其中了。
 7.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二)问题探究
 1.本文所选十二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2)学习方法;(3)思想品德修养。
 2.列举本文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道德修养的句子。
 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思想品德修养: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⑤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所以“不亦乐乎”。
 4.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
 ①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②态度:视交友为乐事。
 5.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6.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哪些风范呢?
 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7.我们从“温服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我们应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这句话强调要独立思考。
8.“博学而笃志”一句中“博学”和“笃志”二者有什么关系?
 “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需要有渊博的知识。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如果将坚定的意志比作一颗好的种子,那么渊博的知识就是肥料,可以培养出花和果来。
 9.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示例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
 示例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两千五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我们作为现代国民,面对钓鱼岛问题,必须寸土不让,捍卫我们的尊严,增长我们国人的志气。
 【中考链接】
 (2012年·宁夏卷)《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说说你的理解。(2分)
 “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意思对即可)
 (2012年·山西卷)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初中语文课本“孔子语录”中的一则成语或格言警句(试卷上的除外)。 
示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管人多有才华,都必须要谦虚,每个人都能做自己的老师,从每个人身上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以他们的短处来警醒自己。

上一页  [1] [2]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7012819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