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试题:2012年高考语文预测试题及答案和解析
- ·下一篇试题:2012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九
吉安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及答案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蒹葭
杜甫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带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苗早,从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1)此处表现了蒹葭的哪些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本诗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15.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 ,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屈原《湘夫人》)
诗人的遗骸
[苏联]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早先的古城奥利戈夫、现在的村庄李戈沃坐落在奥卡河畔一个高高的峭壁上:俄罗斯人在那些年代里除了奔涌的、供饮用的水之外,第二钟爱的就是美。
英格瓦尔•伊戈列维奇奇迹般地躲过兄弟刺杀的刀子后,为纪念自己的获救在此地建造了圣母安息修道院。
在晴朗的日子里,从这里举目河滩,可以看得很远,三十五里开外,在同样的一座峭壁上,是约翰修道院那高高的钟楼。
迷信的拔都①没有摧毁这两座修道院。
雅科夫•彼德罗维奇•波隆斯基②也看中了这地方,将此视为唯一的去处,遗嘱将他安葬在这里。我们总是认为:他的灵魂将在坟墓的上方飞翔,把静谧的原野环顾。
但是——没有教堂的穹顶,也没有教堂,石墙也仅剩下一半,建起了缠着铁丝网的木栅栏,整个古迹之上,是电线杆,是丑陋的稻草人,都十分的眼熟……十分的眼熟……修道院的门口,是值班室。一张宣传画:《为了各民族间的和平》——一个俄罗斯工人的手中抱着一个非洲孩子。
我们似乎什么也不明白。在看守期间,一个身着衬衣的不当班的看守向我们解释道:“这儿有过一座修道院,是世界上第二座。第一座好像是在罗马,莫斯科的那座是第三座了。在这儿办过一所儿童教养院,孩子们不知好歹,拆光了围墙,砸碎了圣像。后来,集体农庄以四万卢布的价格买下了这两座教堂,图的是砖,因为农庄想建造一个六排的牛棚。我还记得,一块整砖值五十戈比,半截砖卖二十戈比。只是那些砖块很难撬开,全被混凝土黏成一团。在教堂下面发现一个地下墓,躺着一位高僧,那高僧已是一骷髅,但那件长袍还是好好的。我们两人去扯了扯那长袍,但没有撕开……”
“请问,这地图上标有诗人波隆斯基的墓。这墓在哪儿?”
“波隆斯基那儿不能去。那儿属于禁区。禁止去他那儿。那儿有啥可看的?看那几块光秃秃的纪念碑?”看守转向他的妻子:“波隆斯基好像被挖走了吧。”
“是的,被拉到梁赞去了。”妻子站在台阶上,嗑着瓜子点头应道。
看守自己也感到可笑:
“也就是说,被释放了……”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微型小说精品》)
【注】①拔都,成吉思汗之孙,曾在13世纪率军远征欧洲。②波隆斯基,俄罗斯诗人,一个一生追求和创造爱与美的诗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
A、文章用极为简洁的笔法写了拔都没有摧毁这两座修道院以及波隆斯基将自己的墓建在这里,作者的用意不过是要说明奥卡河畔的风景之幽美,足以让人万分陶醉。
B、作者写“我们”在看到真实的风景,过去的美丽已经遭受到了毁坏。在这本来代表美的事物上,作者看到的是丑陋,作者连用两个“十分的眼熟……”表现的不单单是对美景丧失的惋惜之情,更加是对丑的厌恶。
C、作者写到了宣传室里的那幅宣传画,画面内容是一个俄罗斯工人手里抱着一个非洲孩子,作者想借此来表现俄罗斯人的博大胸怀和对世界的奉献精神。
D、当“我们”问及波隆斯基的墓在哪儿时,看守的回答说明他是不懂得美的,他粗暴地禁止我们到波隆斯基的墓边去。
E、本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人的遗骸”“两座修道院”都代表着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遭到了残酷的迫害,代之以起的是“值班室”,是“禁区”,是“牛棚”。作者以此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20.语言综合运用(15分)
宋人曹勋的《途中寒食》有两句写景的妙句:“好花闲照水,宿雨冷连空。”请就这两句诗写一篇小作文。要求:
1、字数200字左右;
2、使用至少两种修辞格;
3、使用情景结合的表现手法;
4、力求生动形象。
参考答案
10. C 道,应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