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语文试题高二语文试题

吉安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及答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19 23:09:35

吉安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冶金(yǎn)    衣衾(qīn)      手腕(wàn)     大杀风景(shā)
B.蛟龙(jiāo)  扁舟(piān)    后裔(yì)    棋输一着(zhāo)
C.踟蹰(zhí)   汀洲(tīng)    巨擘 (bò)     迥然不同(jiǒng)
D.吟哦(ó)     石扉(fēi)    涕泗(tì)    光风霁月(jì)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奏效  亲合力   荟粹   举步维艰
B.寂廖  并蒂莲 整饬   既往不咎
C.修葺  壁上观   端倪   大才小用
D.文身   挖墙脚   装潢   以逸待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宜于农桑的杭嘉湖平原,人们对于蚕桑的重视可谓无以复加,不单各朝统治者用实际的政策鼓励农桑,地方百姓也自觉地加入种桑养蚕的行列。
B.著名学者边沁一生著述几十种,然细考其作品,其宗旨无一不归于乐利主义,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刘晓最近学习不在状态,接连几次考试的成绩都不太理想,因屡试不爽,心情糟糕透了。
D.北大的王瑶教授总是喜欢和同学们以聊天的形式上课,学生们对他天南地北,上下古今,谈笑自若的上课方式极为认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八月,胡锦涛主席给全国劳动模范、已故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的女儿丛小也回信,赞扬他父亲的光辉事迹。
B.由于我国温和政府的一度容忍,使得我南海诸多岛屿落入了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军事控制之下。
C. 被众多影视迷称为“不可复制的喜剧之王”,那年刚满11岁,长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十分惹人喜爱。
D.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拓展了民意表达空间,满足了民众的精神诉求,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舆论的走向。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一项的是(    )
A.“我们还是等等他吧,也许明天他就到了。”小樱说。
B.“能杀人的,就是利器。”李寻欢手中的小刀只不过是大冶的铁匠花了三个时辰打好的,可照样驰名天下。
C.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20页。),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
D.后人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诗的典范,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如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
 D.愚人节后的第二天,受克洛德的指使,伽西莫多绑架爱斯美拉达未遂,被巡逻队捕抓。他在受鞭刑后被绑在广场上示众,在烈日下口渴难忍,几番要水喝,却遭到围观者的嘲笑和辱骂,然而却是爱斯美拉达把水送到他的嘴边。这个看起来愚钝无比的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巴黎圣母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全球环境史研究,开启历史叙述的新模式
    环境史学是历史学专业视野拓展和关注现实环境问题相结合的产物。强烈的现实性使之在兴起阶段具有“倡议史学”的突出特点,但随着环境史学进入成熟阶段,它更多地具有了传统史学的一些特点。但第一代环境史学家开拓环境史研究的初衷却是对传统的历史编撰发出挑战,要改变历史编撰忽略环境因素的片面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历史思维的排他性。现在,西方环境史学界的有识之士开始重新思考环境史学的走向问题,希望能在克罗斯比等前辈学者开创的全球环境史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再出发。
这种长时段的宏观研究与专题研究并不完全冲突,宏观研究甚至可以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来进行。例如:如果从农业史来看环境史,那么环境史上就发生了三次引人注目的革命,分别是1500—1750年的农业革命,19世纪中到二战的第二次农业革命,二战以后到现在的第三次农业革命。如果从能源史来看环境史,那么环境史可以分为木材时代(1580年前)、煤炭时代(16世纪到20世纪初)和石油时代(20世纪到现在),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社会的多中心霸权、英帝国霸权和美帝国霸权。显然,这样的历史分期与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分期大不相同,与一般的环境史分期也有不小差别,从中观察到的历史大趋势也很不相同,但是,其中隐含的分期标准即人与环境的互动无疑是值得关注的历史新思维。
    在此基础上,少数学者更把关注范围从某个专题扩大到全球环境史,出版了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例如雅克西姆•纳德考的《自然与权力:全球环境史》和约翰•麦克尼尔的《阳光下的新事物:二十世纪世界环境史》。前者从全球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回溯,探讨了从史前到现在,世界范围内的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后者从地球的岩石圈、土壤圈、大气圈、水图和生物圈分析了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现代文明给全球环境带来的破坏。但在分析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时,作者并没有对人类文明表现出悲观主义情绪,相反却认为,作为人类活动的无意识的副产品的环境破坏并不能导致人与环境关系走向不可调和,越来越得到文化塑造的人类总是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总是在寻找环境变迁形成的、可以更好依靠的新生境。显然,这样的分析已经摆脱了早期环境史叙述中经常出现的生态狂热,显得异常客观和冷静超然。全球环境史研究肯定了自然的历史创造性,同时更新了历史叙述的基本单位,改变了过去环境史研究中经常出现的“衰退论”和“退化论”的取向,正在开启历史叙述的新模式。
                       (选自2011年12月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2] [3] [4]  下一页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