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幼教:托班儿歌集锦
- ·下一篇幼教:《云朵面包》教学设计
对托班游戏教育法的探索
3、利用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游戏中树立榜样。
托班的孩子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同伴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
所以我们注意为幼儿准备了种类不多,但同类现成玩具却很充足,并分别陈列在玩具筐内供幼儿选用。
·在游戏中,首先老师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言传身教。
·再者在游戏中随时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榜样:
“某某小朋友,你真棒,盖的大楼又高又好”,
“某某小朋友,会把地上的玩具捡起来,真是好孩子”。
“某某小朋友,你真可爱,能帮小朋友拾玩具”,
“某某小朋友,真能干,你做的饭真好吃”,
“某某小朋友,你真能干,一个玩具都没掉地上”,并随机给一个亲吻,抚摸,以表示来势对他的称赞和喜爱。
4、根据幼儿性格分别放玩具。
性格比较孤僻、不爱动的幼儿,我们就用一些能拉走的玩具引起幼儿玩的兴趣、配上儿歌“拉拉拉,拉起我的小狗狗,谁要我的小狗狗……….”来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好动不安静的孩子,我们有意引导他们选择玩插片、积木、娃娃家、理发店游戏,以培养训练他们的自控能力。
二、根据先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的特点,运用游戏进行教育培养。
托班的孩子的思维总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不开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动作,具有直觉行动性,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受到当前直接感知的事物和实际活动所制约,很具体、很直接;认识的抽象性和计划预见性还很差,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注意和情绪也很不稳定,同时这一时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要进行正面教育,树立模仿对象,不能光说教,更不能讲反话或讽刺话。否则常常会引起违反本意的不良效果。例如,个别幼儿用勺子敲碗,有位老师说:“谁敲的碗,好听吗?”结果全班幼儿马上都使劲地敲起来。 [pages_luzhuba]
我们根据托班幼儿的思维发展的特点作了下面一些尝试探索:
1、运用游戏对托班进行常规训练培养。
幼儿围坐成半圆,要先准备好餐具、餐巾、爆米花,并固定位置。长桌子上有餐巾一筐、放勺子的小桶。长条桌子旁边有放碗的空铝桶,红色空盆一个。老师兴高采烈地告诉幼儿:“今天我要玩自助餐的游戏,说着端起一碗爆米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完自言自语地告诉幼儿:“我会放碗和勺子”。说着走到长条桌旁,把勺子放在小桶里,把碗放在铝桶里,并拿起放残疾的器皿介绍给幼儿,并说:“老师还会用餐巾”并认真擦嘴擦手、夸张地在放到空盆里。用同样的方法另一位老师来玩自助餐游戏。等幼儿有了参加游戏的兴趣,老师马上引导:“今天我们小朋友一起玩自助餐的游戏好吗?吃完饭,碗放到哪里呀?”小勺子放哪儿?还要用餐巾干什么?用完放哪儿呀?幼儿指认、回答,分组、分男女生玩,老师辅导、评价,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分类放餐具和使用餐巾的方法。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矜持按要求去提醒、培养、训练幼儿,作到有始有终,随时帮助、随时表扬,幼儿养成可良好的卫生习惯。
2、运用木偶游戏教幼儿大小便。
刚开学托班的孩子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还未融洽,之间有陌生感、恐惧感,孩子又不会自我表述,哭闹的多、尿裤子的多,随地大小便的多,个别幼儿吃着、玩着、睡着随时都可大小便,个个不会脱裤子。老师时刻问:“谁要小便呀,快来小便”,可没有任何效果。
我们采用木偶戏《我要小便》来教育幼儿自觉的要求,幼儿围绕坐成半圆,观赏木偶戏:介绍木偶小兔、小猴、山羊老师,一天小兔、小猴和山羊老师一起玩游戏,玩着玩着,小兔想小便,就大声对山羊老师说:“我要小便”,山羊老师拍拍小土的头说:“真是好孩子,请到厕所里去小便”,小兔马上自己就去小便了。而小猴子想小便可正玩得高兴,就一边玩一边尿裤子了。裤子尿湿了,满地都是尿。小猴还是接着玩,一不小心,小猴踩到尿湿的地板上滑倒了,上衣也湿了,头被摔了个大包……..表演两遍后,老师问:“你喜欢哪个动物,为什么呀?谁要小便呀?谁会自己小便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引导幼儿模仿自觉小便的幼儿,随机表扬主动述说“我要小便”的孩子。现在托班孩子尿裤子的少了,随地大小便的更少了。从“谁要小便”到“我要小便”;从多数幼儿尿裤子到个别幼儿尿裤子的转变,使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需要采用幼儿易于接受的方法去暗示、提示、学习模仿,需要老师多做善诱的训练培养,需要老师坚持不懈的表扬、鼓励、孩子们才会进步快、成长快。我们还用此方法教孩子学习“我要喝水,我要添米饭,我要添菜,我要喝汤,我要脱衣服”等,效果非常好。
三、 幼儿自我意识萌芽,运用游戏教育幼儿。
托班的孩子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没有是非观念,更不会谦让,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为主,无论什么事,必须达到他的满意,否则就大闹不止。对此,我们进行了下列的尝试探索。
1、 看小品、演小品。
生活中,幼儿常有坐错位的事发生。我们发现,每次赢家总是那些相对强盛的孩子,没有坐位的总是那些胆小内向的孩子;如果双方都是强者,双方争椅子就会发生大哭大叫的现象,不是一方被推倒在地,就是一方被打哭,有时还会发生抓破脸的行为。而老师常常采取的是以劝说为主,如:“你不能打小朋友”,“你不能抢人家的椅子”,做个好孩子,把坐位让给他吧“…….,如果老师碰上两个执拗的,双方就是不肯谦让,老师没有办法,又会去哄另外一方让坐…..,孩子没有真正学会处理这件错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