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高中作文

北京东城二模优秀作文5篇(含写作指导和点评)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4-21 00:56:56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思变
一只甲虫沿着树干向上爬,虽然每次都前进一点,但它在无数次的尝试后却始终没有到达它的目的地。有人赞美它的顽强与坚韧,却也有人提议:“为什么不换个地方爬上去?”
是啊,为何不换个树干呢?生活中总有人在死胡同中绕来绕去不撞南墙不回头,总有人明知山穷水尽却仍幻想着柳暗花明。穷则思变。也许,换个角度,换个方法,换种思维模式,困境中的人们便能找到出路。
思变——走出死胡同的第一步
屡战屡败,如果不是策略不当又能是什么呢?不要冠冕堂皇地标榜自己愈挫愈勇,也不要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名言自我安慰。既然根本问题出在方法上,那就只有思考“怎样改变方法”这一种出路。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前,若不是诸葛亮改变了最初游击战似的策略,而选择在荆州扎根,又怎能有后来的故事?
同样,若不是邓小平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并以“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取而代之,我们又怎能有现在的长足进步?还记得《庖丁解牛》中,庖丁“枝经肯綮之未尝”,找准下刀点,避开筋骨,才能顺利解牛;而正确的方法亦是如此。若几次砍中骨头却不思改变,继续与牛骨较劲,那便是愚蠢。因此,变方法,才可能走出死胡同。
思变——质变的必要条件
社会高速发展,“不进则退”已非真理,“慢进则退”才是许多青年人应有的意识。甲虫虽每次爬升都有微小进步,然而猎食者们却伺机而动,多一秒钟便多一份危险。因此,甲虫更需要的是飞跃,而非一步步的挪移。同样,当我们发现,我们前进的步伐已经难以满足自己和别人的要求时,不妨做些改变,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腾飞。
回首中国明清的衰落我们便能大概理解,为什么此种变化如此重要。当洋鬼子带着轮船火药涌向神州大地,我们却依旧“男耕女织”“士农工商”等级森严。这样不求变化的民族只能是一潭死水,在缓慢的进步中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超越、被欺侮。少的是什么?正是那些能够完成量变到质变的新思想、新举措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变”正是这“活水”,将人从困境中拯救出来,而并非像甲虫一样,一次次地爬,却总也到不了头。
【点评】:
强烈的话题意识,是本文一大亮点。不仅从材料推出论点,在行文过程中,处处照应材料,体现出作文强化训练的作用。结尾再次回应材料,使文章结构严谨,实际也是对评卷老师的再一次提醒。
 
 
摘下障目叶,悠然见泰山
小虫的坚毅令人佩服,它每次的“一丁点儿”进步也固然可喜,然而我们不能忘记,一棵大树有多高,而一只小虫的寿命又是多少。以短暂的生命为代价爬上一棵树,到底值不值得?恐怕这只甲虫错过的,是更多的精彩。
如果蒙蔽小虫的是树梢上的一片绿叶,那不妨移开视线,迎接它的或许是一大片茂密的灌木丛。
生命有限而精彩无限,选择了一条不值得的道路,代价不可想象。《儒林外史》里,那个执著的举子,从青年考到中年,再从中年考到老年,考得一家妻儿老小面黄肌瘦,几近饿死。他最终是考上了,可当真值得吗?
杨丽娟,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却疯狂的迷恋上了“华仔”。父亲为她卖房,卖肾,以至于最后的投海自杀,她的“执着”与“真情”已经到了一种偏执的地步,最终家破人亡,而她期盼的“爱情”却遥遥无期。执着是一种美德,但也要看执着的对象是什么。
不顾一切地盯着那片高不可及的绿叶,这种执著其实不是坚毅,而是一种懦弱。(分析深刻、尖锐!)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执著的,即使穷困潦倒,走投无路,他依然穿着长衫喝酒,依然面红耳赤的与人争辩“窃书!……读书人的事,能叫偷吗?”然而沦落至此,他早已斯文扫地,他的执着,不过是一种迂腐的逃避罢了。
坦然面对人生中的是百余坎坷,摘下障目叶,你才不会错过人生中的泰山。苏轼,“世间不能无一而又难能有二”的人,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读书人读书本为入仕,他也不例外。然而他的坦率注定了被那尔虞我诈的官场所淘汰。这样有才华而不得志的人史不绝书。有忧伤的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有苦涩地说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辛弃疾,也有低唱“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他们无不才高八斗,各领风骚,只为自己的时运不济而苦苦煎熬。而苏轼是不同的。他是那个豁达如无忧无虑的孩童般的,随口说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苏轼。是的,他没有享过大富大贵,没有机会翻云覆雨,但有哪个权贵能如他一样活得潇洒自在,有他看得那样深刻透彻?有他那样伟大的流芳百世,永垂千古?苏轼最令人佩服的不是他的神奇诗句,也不是他的非凡字画,而是他的超然——他懂得享受生活。
摘下障目叶,并不是无原则的放弃,而是力求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最多的精彩。(这段补充十分必要)
如果我是那只甲虫,我愿爬遍整座泰山,爬遍祖国大地,甚至爬遍整个星球。
【点评】:
化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为题,以比喻的形式立论,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机智,显出了一点文采,让评卷老师未读文章,已先存下了几分好感。文章正面说,反面议,使得论述全面、深入,结尾句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换一根树干,何妨?
甲虫沿着同一根树干,爬上去,又掉下来,反反复复,虽然总能有所进步,但终究耗时费力,得不偿失。不知甲虫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何不能换一根树干呢?
曾记否,孟母三迁,终有亚圣彪炳千古;曾记否,苏秦张仪游说列国,数易其主,连横合纵演出了多少历史壮剧;曾记否,鲁迅弃医从文,如椽巨笔铸就了中华民族魂……这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换一根树干,我们会走的更高、更远。
换一根树干,为了个人的尊严。美国一位平凡的母亲,由于自己的儿子在学校被他人歧视,愤怒的辞去了自己家务工的工作,为了能拥有一份不使孩子为人嘲笑的工作,她开始苦心学习,努力工作,最终成了一名出色的中学教师。她的不平凡的经历,被许多人视为奇迹。殊不知,一切都来源于一个转变的决心。换了一根树干,母亲不仅抚慰了儿子幼小的心灵,也为自己找回了尊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