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公文:在教师大会上的讲话:带着镣铐行走——半期来的反思
- ·下一篇公文:在小学民办学校教师会上的校长讲话
小学六年级毕业集会《我们从这里扬帆起航》主持辞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十一、让老师们听听我们的励志的心声吧,请齐唱《隐形的翅膀》
十二、同学们,我们这所学校就是谁创办的,是董事长,当年他就是从山沟里走出来的,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读书,也为了解决远在他乡打工的你们的父母的后顾之忧,为你们提供成长的家园,四处举债,创办了这所学校,目前这所学校的环境不断改善,受到了省市县各级的好评,去年还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民办学校”,下面有请董事长接受我们六年级学生代表的献花!并且请董事长致辞。
十三、我们的成长倾注了老师的心血,更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呵护。在这特别的时刻,我给大家说几个故事。
在讲故事之前,我要询问一下,在场的学生自己的父母在外地打工的举手…, 刚才举起的小小手,我发现,大约有95%的同学父母远在他乡打工创业。 你们怪不怪自己的父母很少看自己,怪不怪父母不在自己身边啊…
故事一:一位临终母亲的挂念
几百个人住在工棚
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叫何晓琴,出生在四川省阆东市江南镇的一个小村子里。父母都是农民,何晓琴读完小学就离开了学校,在家里帮着父母做家务、干农活。
何晓琴结婚后有一个女儿,这个年轻的妈妈知道自己没有文化,只有小学毕业,下决心要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读大学。
于是在孩子4岁的时候,何晓琴随着丈夫一起外出打工。他们先在珠海斗门呆了一年,1996年来到中山。刚到中山时何晓琴在一家清洗店打工,丈夫在工地上干活。何晓琴放工后就来到丈夫干活的工地,和他一块住在工地的工棚里。那是几百人住在一起的大工棚,床都是连在一起的架子床。工地上捡了几块废木板,自己钉了个木头箱子,搁在床底下放衣服被单。
工棚里有用塑料布围起的几个角落,何晓琴和其他住在工棚里面的女人都在里面换衣服。那时候两人收入加起来也只有600来块,为了节省开支,何晓琴每天上工地捡废木头生火做饭,七点钟后去菜场,买摊档里剩下的最便宜的菜或者是捡菜叶。
加班至深夜是常事
何晓琴两夫妇在一家玩具厂工作了近十年时间。
玩具厂的工作很辛苦,何晓琴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每天早晨8点上班,中午只有一个小时休息,晚饭后还要回到厂里加班。何晓琴加班加到晚上11点是经常的事情,最早也要10点才回家,这样的加班几乎天天都有。而且不加班,根本挣不到钱。他说。工资也才只有1300多块。
辛苦打工挣来的钱,何晓琴两口子几乎舍不得给自己添置什么,除了留下生活费,剩下的钱全部寄回老家。何晓琴说想攒钱供她女儿念大学。
想寄衣服怕不合穿
何晓琴离开家乡时,女儿李林只有4岁大。外出打工13年,何晓琴常给女儿寄钱,却很少给她买东西。有时何晓琴也想在中山买些时髦衣服寄给女儿,但挑来挑去总是作罢,因为常年不在身边,孩子是高矮胖瘦,千里之外的她都无法猜想,怕买了不合穿浪费。何晓琴和丈夫一共只回过两次家。“回家路费贵得很,而且厂里也不给假。每一次回家,进家门时何晓琴几乎认不出女儿。
不敢生病,省下钱留给孩子、硬撑着留下遗憾
何晓琴和丈夫从四川老家来到中山打工已经13年了。他们在这个城市里省吃俭用,卖命干活,住着最简陋的房子,不敢生病,省下钱留给孩子。把攒下的钱全部寄回家里,希望女儿能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由于长年积劳成疾,终于妈妈病倒了,再也没有站起来,供女儿读大学这个心愿被中断了。她临终之时,唯一的遗言是:愧对孩子,要丈夫无论如何将孩子送入高等学校学习。
你们知道她是什么病吗,不是什么顽症,只是肺炎,由于想节约钱留给孩子,结果病情严重导致不治,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女儿永远失去了妈妈......。
知道你们的父母为什么要出去打工了么?你们知道了你们的父母对你们的期望是什么? 同学们啊,你们的父母无一不和这个逝去的留下终生遗憾的可怜可敬的母亲何小琴一样啊,孩子永远是他们的心头肉。
故事二:犯了错误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孩子
——7旬老汉从安徽徒步71天到广东探视狱中养子
一位72岁的老人,带着身上仅有的几十元钱,从安徽太和县徒步走到广东连平监狱,整整走了71天,就为见一眼在这里服刑的儿子。这是一段怎样感人的故事!记者昨日走进连平监狱,深入采访了故事背后的感人细节。
七旬老人千里徒步
今年1月14日下午4时许,连平监狱来了一名特殊的服刑人员家属———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穿着破旧的棉袄,一手拖着装棉被的袋子,一手拿着饭盆,拄着拐杖,满身污垢。这位老人已经72岁,他告诉监狱警察,他已经有一年多没有看到儿子了,这次从安徽来,原本打算坐火车,但身上仅带有的几十块钱不幸给人偷走了,所以只能徒步走过来。
老人家住在安徽贫困山区,一家以务农为生,家境贫寒,儿子入狱后,更是每况愈下,以致连车费都凑不齐。但物质的贫乏并没有挡住老人思亲的脚步。去年11月4日,老人带着身上仅有的几十块钱,备好干粮,背上简单的行囊,向千里之外的目的地———广东连平监狱出发了。一路上,为了节省开支,他晚上睡在屋檐下、公路边,渴了就喝自来水;饿了吃干粮,最后连干粮也吃完了,老人从湖南境内起就靠捡垃圾堆里的剩菜剩饭吃,一路乞讨过来。从安徽到广东有1000多公里,老人从去年11月4日启程,于今年年1月14日到达连平监狱,足足走了71天!是亲情的力量,支撑着古稀之年的老人,用双脚丈量着千里大地。
儿子愧疚抱头痛哭
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谢飞(化名)仍流泪不止。“走进会见室的时候,我一下子就看到父亲了,他瘦了不少,头发全白了,见到我的时候就哭了……”谢飞低着头,眼睛里噙着泪水。谢飞告诉记者,他原来是老家做木工活,因为家庭经济压力很大,他2006年南下广东博罗打工,但是一直不顺利。一念之差误入歧途而锒铛入狱,被判刑4年,留下年迈的父母、妻子及4个小孩。在连平监狱服刑的他一直不敢告诉父母亲,也不敢申请拨打电话,心里一直很愧疚。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十一、让老师们听听我们的励志的心声吧,请齐唱《隐形的翅膀》
十二、同学们,我们这所学校就是谁创办的,是董事长,当年他就是从山沟里走出来的,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读书,也为了解决远在他乡打工的你们的父母的后顾之忧,为你们提供成长的家园,四处举债,创办了这所学校,目前这所学校的环境不断改善,受到了省市县各级的好评,去年还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民办学校”,下面有请董事长接受我们六年级学生代表的献花!并且请董事长致辞。
十三、我们的成长倾注了老师的心血,更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呵护。在这特别的时刻,我给大家说几个故事。
在讲故事之前,我要询问一下,在场的学生自己的父母在外地打工的举手…, 刚才举起的小小手,我发现,大约有95%的同学父母远在他乡打工创业。 你们怪不怪自己的父母很少看自己,怪不怪父母不在自己身边啊…
故事一:一位临终母亲的挂念
几百个人住在工棚
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叫何晓琴,出生在四川省阆东市江南镇的一个小村子里。父母都是农民,何晓琴读完小学就离开了学校,在家里帮着父母做家务、干农活。
何晓琴结婚后有一个女儿,这个年轻的妈妈知道自己没有文化,只有小学毕业,下决心要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读大学。
于是在孩子4岁的时候,何晓琴随着丈夫一起外出打工。他们先在珠海斗门呆了一年,1996年来到中山。刚到中山时何晓琴在一家清洗店打工,丈夫在工地上干活。何晓琴放工后就来到丈夫干活的工地,和他一块住在工地的工棚里。那是几百人住在一起的大工棚,床都是连在一起的架子床。工地上捡了几块废木板,自己钉了个木头箱子,搁在床底下放衣服被单。
工棚里有用塑料布围起的几个角落,何晓琴和其他住在工棚里面的女人都在里面换衣服。那时候两人收入加起来也只有600来块,为了节省开支,何晓琴每天上工地捡废木头生火做饭,七点钟后去菜场,买摊档里剩下的最便宜的菜或者是捡菜叶。
加班至深夜是常事
何晓琴两夫妇在一家玩具厂工作了近十年时间。
玩具厂的工作很辛苦,何晓琴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每天早晨8点上班,中午只有一个小时休息,晚饭后还要回到厂里加班。何晓琴加班加到晚上11点是经常的事情,最早也要10点才回家,这样的加班几乎天天都有。而且不加班,根本挣不到钱。他说。工资也才只有1300多块。
辛苦打工挣来的钱,何晓琴两口子几乎舍不得给自己添置什么,除了留下生活费,剩下的钱全部寄回老家。何晓琴说想攒钱供她女儿念大学。
想寄衣服怕不合穿
何晓琴离开家乡时,女儿李林只有4岁大。外出打工13年,何晓琴常给女儿寄钱,却很少给她买东西。有时何晓琴也想在中山买些时髦衣服寄给女儿,但挑来挑去总是作罢,因为常年不在身边,孩子是高矮胖瘦,千里之外的她都无法猜想,怕买了不合穿浪费。何晓琴和丈夫一共只回过两次家。“回家路费贵得很,而且厂里也不给假。每一次回家,进家门时何晓琴几乎认不出女儿。
不敢生病,省下钱留给孩子、硬撑着留下遗憾
何晓琴和丈夫从四川老家来到中山打工已经13年了。他们在这个城市里省吃俭用,卖命干活,住着最简陋的房子,不敢生病,省下钱留给孩子。把攒下的钱全部寄回家里,希望女儿能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由于长年积劳成疾,终于妈妈病倒了,再也没有站起来,供女儿读大学这个心愿被中断了。她临终之时,唯一的遗言是:愧对孩子,要丈夫无论如何将孩子送入高等学校学习。
你们知道她是什么病吗,不是什么顽症,只是肺炎,由于想节约钱留给孩子,结果病情严重导致不治,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女儿永远失去了妈妈......。
知道你们的父母为什么要出去打工了么?你们知道了你们的父母对你们的期望是什么? 同学们啊,你们的父母无一不和这个逝去的留下终生遗憾的可怜可敬的母亲何小琴一样啊,孩子永远是他们的心头肉。
故事二:犯了错误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孩子
——7旬老汉从安徽徒步71天到广东探视狱中养子
一位72岁的老人,带着身上仅有的几十元钱,从安徽太和县徒步走到广东连平监狱,整整走了71天,就为见一眼在这里服刑的儿子。这是一段怎样感人的故事!记者昨日走进连平监狱,深入采访了故事背后的感人细节。
七旬老人千里徒步
今年1月14日下午4时许,连平监狱来了一名特殊的服刑人员家属———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穿着破旧的棉袄,一手拖着装棉被的袋子,一手拿着饭盆,拄着拐杖,满身污垢。这位老人已经72岁,他告诉监狱警察,他已经有一年多没有看到儿子了,这次从安徽来,原本打算坐火车,但身上仅带有的几十块钱不幸给人偷走了,所以只能徒步走过来。
老人家住在安徽贫困山区,一家以务农为生,家境贫寒,儿子入狱后,更是每况愈下,以致连车费都凑不齐。但物质的贫乏并没有挡住老人思亲的脚步。去年11月4日,老人带着身上仅有的几十块钱,备好干粮,背上简单的行囊,向千里之外的目的地———广东连平监狱出发了。一路上,为了节省开支,他晚上睡在屋檐下、公路边,渴了就喝自来水;饿了吃干粮,最后连干粮也吃完了,老人从湖南境内起就靠捡垃圾堆里的剩菜剩饭吃,一路乞讨过来。从安徽到广东有1000多公里,老人从去年11月4日启程,于今年年1月14日到达连平监狱,足足走了71天!是亲情的力量,支撑着古稀之年的老人,用双脚丈量着千里大地。
儿子愧疚抱头痛哭
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谢飞(化名)仍流泪不止。“走进会见室的时候,我一下子就看到父亲了,他瘦了不少,头发全白了,见到我的时候就哭了……”谢飞低着头,眼睛里噙着泪水。谢飞告诉记者,他原来是老家做木工活,因为家庭经济压力很大,他2006年南下广东博罗打工,但是一直不顺利。一念之差误入歧途而锒铛入狱,被判刑4年,留下年迈的父母、妻子及4个小孩。在连平监狱服刑的他一直不敢告诉父母亲,也不敢申请拨打电话,心里一直很愧疚。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