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讲话发言会议讲话

2017年秋季学期小学语文大教研发言稿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01-28 23:10:37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2017年秋季学期小学语文大教研发言稿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受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但又是分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努力达到“善学”的水平,鉴于中段的这种特点,我们把对中年级学生的指导重点放在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朗读能力的培养。
 
结合我校信本课堂的课堂改革,为了培养学生“善学”的能力,中语组全体成员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反复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批注(重要性课标合二为一,一张ppt)
 
(一)批注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批注式阅读可以让阅读变得省时而高效,即会读。快速拉升阅读和写作水平,即会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即会理解。提高语文考试成绩,即会考试。
在学生进行批注时,不同意义的字词语句会经常会用不同的符号标识,那么经常用到的符号有以下几种。(PPT)
(二)如何做
 
1、教师批注
 
批注式阅读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批注不能仅仅依靠教参,而应该是饱含情感的个性化的解读,可以说,教师对文本解读得多深,引领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多读,融入文本,课堂上才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2、教师善于引导。
 
班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抓住切入点,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研读。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会让学生初读课文时就把生字词标记出来,同时课堂上让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每个季节的景物,用波浪线画出比喻句,用双横线画出拟人句…….学生们积极配合,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在话下了。对于学生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要尊重,要珍视,及时给予导向性的评价,努力营造出和谐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孩子们敞开了心扉,畅所欲言,才能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我们在课堂上运用批注,并课内外结合,讲批注方法运用于实践,想方设法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实效。
 
总之,批注式阅读法应适时适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概括主要内容
 
(一)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重要性
 
中年级段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较弱新课标中的阅读方面明确指出,中年级学生应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在口语交际方面指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这些都对中段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训练方法
 
1.寻找中心句。
 
2.根据略读课文前面的连接语提示总结自然段的内容。
 
3.抓住关键词来概括段意。
 
(三)案例
 
19课《秦兵马俑》一课中,在讲到兵马俑类型众多时,我要求学生从文中找答案并圈出来。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对一些学困生还是有难度,因为他们还不习惯结合文本来回答问题。
 
在讲完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问同学们: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秦兵马俑,你会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有的学生说:绝无仅有。显然这个词语不够贴切,我接着问:有没有更合适的词语?“长城” 也可以是绝无仅有的,用“绝无仅有”这个词语不足以表达秦兵马俑的特点,再仔细读读最后一自然段。这时学生很快找到了“惟妙惟肖”这个词。然后我就告诉同学们:其实,所有问题的答案都蕴藏在课文中,就看你有没有一双火眼金睛去发现他们。接着提问: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写了秦兵马俑在历史上的地位。我说:你们回答得对,但不够具体,文中有一个词语更准确,快找一找。这时学生两眼放光,兴奋地说:老师找到了,这个自然段写了秦兵马俑在雕塑史上的地位。然后我接着问:你们再想一想:长城呢?学生齐答:长城是在建筑史上绝无仅有。
 
每节课,我都会根据文章语言上的特点,刻意训练学生概括自然段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会抓住关键词来概括大意。
三、朗读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每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中学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
 
例如:《搭石》这一课,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学中, 以“美”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自读,寻找“美”; 品读,欣赏“美”;齐读,升华“美”。
 
全文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小村庄,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体会课文中看得见的具体的“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的“美”,使学生能够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为了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美,多采用“品读”的方法。在教学中,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把阅读的时间和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孩子读中品,品中读,读中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语感,熏陶孩子的情感,努力达到“意文兼顾”,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 [2]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7012819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