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10 端午粽教师用书配套教学教案简短版
- ·下一篇教案:10 端午粽名师教学设计含配套课件
10 端午粽教学教案含课件说课稿等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课堂作业新设计
1.把生字“真” “节” “豆”,每个写两遍,注意一定要写美观哦,然后让爸爸妈妈欣赏。
2.写出含有下列偏旁的字。
米:______ ______ ______ 立:______ ______ ______
3.填空。
一小( )粽子 一股( )
一( )粽子 一( )红红的枣
答案:
1.略
2.米:粒 粉 料 立:站 亲 辛
3.一小(篮)粽子 一股(清香)
一(个)粽子 一(颗)红红的枣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剥开”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出示生字认读。(课件出示16)
午、节、叶、米、真、分、豆
2﹒出示词语,认读词语。(课件出示17)
端午节 粽子 竹叶 大米 真是 十分 红豆
总会 中间 鲜肉 带回去 知道 据说 纪念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出示字词,温故知新。】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精读感悟,了解端午粽。
1﹒齐读第1 自然段。
(1)从哪个词语看出端午节是一种习俗?
(从“总会”写出了外婆端午节煮粽子不是偶尔的,而是习惯,可见煮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
(2)练习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总会”“盼着”要重读,强调端午节煮粽子已经是一种习惯。
2﹒学习第2 自然段。
自由读第2 自然段。
(1)粽子是怎样做的?指名读句子:
(课件出示18)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 颗红红的枣。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一找相关的事物(粽叶包着的,里面有糯米,中间有枣)。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课件出示19)(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这些短语在前面“()的()”朗读指导中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这里再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
③作者介绍粽子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的词,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2)外婆包的粽子好吃吗?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
(课件出示20)出示: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让学生练习用“一……就……”写句子。
(3)指导朗读第2 自然段:“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几个词读得重一些。后两句读出粽子的香甜。(板书: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3﹒学习第3 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2)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子?
(除了红枣棕,还有红豆棕和鲜肉粽。)(板书:红枣粽 红豆粽 鲜肉粽)
(3)谁读读这一句?(课件出示21)“我们在外婆家美美地吃了以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你看出外婆怎么样?
(可以看出外婆的善良和无私)
(4)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十分”重读,强调粽子好吃。“还会”重读,读出外婆的无私。
4.齐读最后一小节。人们为什么吃粽子?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板书:纪念屈原)
5﹒补充资料,了解端午节的来历。(课件出示22)
这个节日的由来是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于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从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于无法获得皇帝的重视,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罗江自尽。由于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地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的蛟龙。即使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着。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在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时也可以学习课文语言,清楚地、有条理地介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交给学生感情朗读的方法。】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三、总结提高,巩固拓展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