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语文试题八年级语文试题

2018年部编人教版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03-21 21:05:07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13.(示例)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节气。春天从此开始,天气逐渐转暖,万物开始复苏。农民开始耕耘,一年四季从此开始。
惊蛰: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开始苏醒过来,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清明: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在清明节这一天,各地有在门口插杨柳条、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的习俗。
谷雨: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才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立夏:是夏季的开始,立夏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人生长旺季。
夏至: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立秋: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早晚初觉凉意,夏玉米进行成熟阶段。
立冬: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劳作结束,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共3分,选一个节气1分,介绍内容2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只要从二十四节气(除了小满)中选择一个说明其含义即可。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平时积累的知识。对于本题而言,要求既要熟知我国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还要了解二十四个节气与气候及农事的关系等。
 
 
第二单元自我检测
一、积累运用(39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5分)    (    )
A.收敛(liǎn)  缄默(jiān)  豁然贯通(huò)
B.琐屑(xuè)  媲美(pì)  锲而不舍(qiè)
C.盘旋(xuán)  倔强(jiàng)  长吁短叹(xū)
D.绮丽(qǐ)  卓越(zhuó)  心会神凝(ní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5分)  (    )
A.宽恕    相得益章    陨石    洗耳恭听
B.愕然    无可质疑    寒噤    消声匿迹
C.烦燥    天衣无缝    农谚    慷概淋漓
D.祷告    迫不及待    翩然    一拍即合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5分)
(    )
A.在世界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天衣无缝,获得冠军。
B.就算追溯到天涯海角,中国政府也要将逍遥海外的巨贪绳之以法。
C.邓稼先作为一个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D.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大的建树,只要你善于发掘快乐,再平凡的工作也是有意义的。
4.下面有四个句子,不是病句的不要动它,只修改病句。(用校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4分)
(1)他对工作认真负责,虽然身在病中,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学校交给他的任务;
(2)唯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3)通过这次考试,使我认识到了学习语文要立足课本的重要性。
(4)青年人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力量。
5.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5分)    (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③⑥⑤④①②    B.④①②③⑥⑤   C.③④①②⑥⑤    D.④③①②⑤⑥
6.综合性学习。(15分)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来吧,同学们,参与到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自然”中吧,让我们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过四季,让我们看风景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7012819号-1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