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小说文摘

生命的“芦海”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3-30 01:55:40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生命的“芦海”

寒假至今一直在读的是张文质老师主编的生命读本《活着就是幸福》,上下册,很厚但不失精致。因为收到的赠书多,所以它们一直都在我的书柜中静静搁着。有几本是张老师赠予的,封二均用大号笔题着“闲庭君雅正”字样。但这两本封二却题着“王秉先生斧正”,这是张老师赠予他的高中语文老师王秉先生的,还有其他厚厚一摞,王老先生之子知我爱看书,于是把那一摞都抱到我客厅说;“挑吧,你喜欢哪本就挑哪本。”于是我挑了《活着就是幸福》上下册,可能是因为“幸福”的召唤吧。其中有着许多“闲读”的篇章,安详的文字,温和的告知,可以放在枕边的读物。

之所以要说它,实在是因为我看了其中收录的朱以撒的一篇《柔软》,好得不得了的一篇文章,我前前后后看了两遍,然后有点写点什么的冲动。如果要说我们从小就教孩子“人以刚强坚硬”为正道,那此文有点柔软的颠覆。文中说;“青年时代结束以后,我越发喜欢柔软之物,较松竹梅的坚硬,我更对芦苇有好感。”从植物说起,谈到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师,“以为青年时期生命透支满不在乎,结果许多疾患都热闹地聚集到了人生的晚景。这个最需要安息静养的时日,变得举家不宁。”读之心震了一下,说谁呢? “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了躲避、顺应的策略——我通常是一位旁观者,站在安全处,看风来风往潮起潮落。我在芦苇丛里欣赏到的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美感,这种姿态一直让我迷醉。是否都要像遮挡风沙的木麻黄那般伤痕累累?每个人的答案都是截然不同的,它窥探着我们隐秘的内心。”刚刚从心震中醒过神,又可否从中读到了人生的处事之道?“顺应”——人生一点就破的哲学,是不是像一股清风拂过我们原本高傲的头颅?

我由此忆起了很小时候的一位房客,不算年轻,但美得像一朵雏菊。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慈眉善眼的女人最美,就像当年的她一样。我没有见过她对孩子大声讲话,总是静静地眼里含笑,坐在屋前一针一针地织毛衣,幸福的阳光洒在她恬静的脸上。她先生当时是供销社的领导,当一个衣食无忧的官太太却不失简洁与低调,更增添一种柔顺的美。生命晚景中的那一抹夕阳,是很值得我们回味的一幅图景。可是直到现在,我依然看到了她,更老些,已然增添满头银发,依然满眼笑眯眯的样子,我在想:是不是岁月特别眷顾这样和善美好的生命,当一切坚硬都遭风折之后,能留存的唯有这样有着柔软姿态的人和物?

我也想起母亲,同样的慈眉善目,眉眼含笑,但母亲是不柔软的,更多的是用坚硬对抗粗糙的生活。当母亲用一副弱肩为家庭撑起一片天时,我知道母亲注定成不了芦苇,她只能是一棵苦槠,抑或一棵胡杨。但母亲对孩子却是以“吃亏是福”为训,她是不允许我们太强硬的,也许母亲潜意识里也知道“顺应”之道的吧。晚年,母亲吃斋念佛,一心为善,每个星期我回家,喜欢和母亲坐在门前的石凳上聊一星期的家常,然后眉眼里满是柔和。

而我,偏偏也是不柔软的。我会认死理,讲原则,然后你对我硬,我会更硬,而你对我软,我会更软。我会以为人与人是先讲“感情”的,没了感情就讲“道理”,道理再讲不通,那就无话可说了。基本就像极了那杨柳,可以钻天,也可以垂柔,看似刚柔并济,却恰恰不懂得“圆通”之道。因为不“圆通”,因此也不“顺应”,习惯于通过一个个日常琐碎看到人性最本质的那一层,然后看到了不完美,便有了抵制。此番种种造成的结果只是生活还未入死角,常常先兀自了无生趣了。

其实那只是没有经历风雨的幼稚表现罢了,我想,经历过大风大雨的人一定就有了天然的规避智慧,然后知道风过我低头,雨过我闭目,即使不“顺应”必也“圆融”了。

可惜总是要等中年之后,才有这样的生命悟识,不过也不晚,一抹夕阳下,最美的不是常常是那无边无际的芦海吗?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生命的“芦海”

作者:佚名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