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作文:读《曾文正公嘉言钞》
- ·下一篇作文:薪火——我读《南怀瑾讲演录》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柴静,乍一看总是一介弱质女流,纤细、柔软得惹人爱怜。偏偏那分明突起的颧骨暗示着某种固执和自许;那偶尔流露的锋锐眼神,那端坐于镜头前注视被采访者时的冷静和“一刀一刀割出灵魂”的提问,又使你觉到了那纤弱里面蕴藏的某种爆炸性力量——是的,也许感性的外表和充满理性精神的内在正表达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有人爱有人恨的“柴小静”!
虽然柴静其人早已认识,也知道她的名声在外,但真正意义上第一次看她的节目,还是伦敦奥运会时一期她采访剑桥大学的节目。她独到的切入点,细致地观察,具有穿透力的解说,以及那感同身受般的表情,总能够激起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涟漪和客观深切的思考。
《看见》是柴静主持栏目的名字,她的新书也冠之以“看见”二字。这是我第一次读柴静的书。
看见
客观地讲,记者在采访中太多的主观认识确实可能演变为某种狭隘甚至新的不正义。因为哪怕最深度采访的记者所掌握的信息也未必全面和完全真实,把思考留给观众也许是最安全、最客观的方式。柴静在作品中展示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了她在这一点上的挣扎和思考:从最初的“侠客行”,用自己的好恶把别人挡在身后激烈地“示威”,到要求自己融入到事物之中、真相之后,寓真理的坚持于理智、全面地采访报道之中。依靠准确来实现公平而不是依靠呐喊,依靠对事件各方的理解来平衡出一个真正的正义,而不是只有片面武断的单方面话语权。当然,这样一个过程是痛苦的,是不断接受外界的质疑、不断拷问自己又擦干眼泪继续奋争后的结果;是对生活,对自己不断发现后的崭新世界。
知名记者闾丘露薇批评柴静“不专业不称职,采访靠表演”,以此发端,居然发展出“砍柴派”。我在感慨“高处不胜寒”之余,更敬佩柴小静面对怀疑甚至讥讽时的淡定,以及在这部新作中通过展露自己的成长心路和对职业精神的反思,来“不着一字”,而处处回答怀疑的智慧!这是我能够看见的,想必也应该是所有尚具有理性和公心的人们可以看见的。
有人说记者就是“记着”,抛弃感情,甚至放弃自己,而她却偏要“看见”。看见这个社会所不清晰的“常识”,看见这个民族的挣扎,看见光鲜亮丽外表下的黑暗,看见悲哀污浊里的希望,也看见——自己!
纪念
写作,是为了岁月的纪念。最少《看见》是。
《看见》这本书其实有三条线:中国社会的进步历程;柴静自己的职业成长史;还有与一个人的交集和对他的纪念。
陈虻,柴静的引荐人、成长导师和工作领导。陈虻死的那一天,恰是柴静决定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她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对于她自己。
苏格拉底认为“不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自称为希腊城邦的牛虻,庞大而迟缓的国家需要自己这只虻子的刺激来活跃它。”我感慨陈虻其名字的准确预示,因为他之于柴静和更多人的成长,恰如牛虻。他直言不讳、尖锐犀利而又不留情面、不遗余力,所以柴静常被他气哭,但她不得不承认:他总是对的。我印象最深的是陈虻对于柴静一次深陷痛苦时的教训,没有安慰:“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所以当陈虻去世时,她必须遵从内心的呼唤,只为了纪念——一个人,一段成长的岁月!
那些人
我在《看见》中所看见的、所感喟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那个为了公民权利不断挑战政府的律师郝劲松;那个从德国来到中国农村“通过正确的教育给留守儿童归宿感和力量”的,抛开父母、放弃成立家庭长达十年的志愿者卢安克;那些为了记录真相坚守信念、不惧艰险的电视人;那些……
此时此刻,我想借用柴静在一次演讲中的结束语来表达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是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这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