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讲话发言活动讲话

幼小衔接活动讲话稿:激发数学思维 养成良好习惯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5-29 09:32:08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幼小衔接活动讲话稿:激发数学思维 养成良好习惯
各位老师: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参加这次数学学科的幼小衔接活动,今天的活动比较特殊,既有幼儿园的老师,也有一年级的数学教师。
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的这个过程,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的转换是孩子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承上启下的环节,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很多的小学教师们最看重的入学能力并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掌握了拼音字母、会做计算题),而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情感。比如,专注力、持久力、合作交流、学习兴趣等等。通常,有经验的小学教师知道:孩子入小学后,会很快地掌握拼音、加减法;入学前会拼音、计算、汉字也并不能预测之后孩子的学业成就和表现。“一些孩子之所以领先,是他比别人早动了一步,先学了而已。但这种先学而达到的领先,可能一个月就能被赶上。通过训练,很多学前儿童可能能够进行二十以内的加减法,甚至是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但这只是机械记忆,背后的算理,他不理解。而且这种算理,他也不可能在这个年龄段理解。”
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就要从幼儿园开始,循序渐进地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小学学习的许多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书本知识,幼儿如果缺乏相应的感知经验,理解就会有困难。目前,在训练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常见的方法是借助实物来帮助孩子识数和加减乘除法。但是常常的情况下,当孩子脱离了实物之后,就不懂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孩子知道2个苹果加1个苹果是3个苹果,但当问到2+1的时候,他就会反应不过来或者掰手指计算。这样的情况是孩子只会“记忆数学”,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思维。应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数学学习方法转化为形象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孩子真正拥有正确的数学思维。
有调查表明,一些幼儿园在幼儿数学学习准备上偏重知识传授,思维能力的准备明显不足。如幼儿在寻找排序的规律、看图编应用题等智力型题目上的得分,大大低于一般数学知识的题目。因此,教师应改变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使幼儿可以利用具体的实物和情景来进行学习,从而丰富他们的感知经验,发展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幼儿在小学的学习做好准备,并能在今后保持发展的后劲。
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问题解决”,这也是很多儿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遭遇的难点。问题解决并不是具体的哪个知识点,而是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小学语文、数学的基础真的就是掌握汉语拼音、加减法吗?显然不是。以数学为例,在学前阶段,单纯地训练幼儿进行计算并不能为“问题解决”奠定基础。同样,每天背拼音字母也不能够提升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看似“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实际上并没有真的为小学教育做好准备。
从长远看,“提前教授小学内容”有可能是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做负功。尤其是一些不懂幼儿学习特点的教育机构通常以仰头背书、埋头写字、算题的方式来训练儿童。很多儿童都在重复着今天写、明天忘,哭着背、气着写,最后花了两三年的时间只是记住了——入小学后一两个月便可以掌握的内容。而宝贵的学前期中需要发展的口语表达、社会情感、人际交往等能力却被搁浅了。由于枯燥的训练和长期从事超乎自身能力的活动,很多幼儿的自信心,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情感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我们身边存在这种具有长远积极成效的学前教育吗?2012年5月,国家教育部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倡导的正是基于儿童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学前教育,也是真正对儿童有积极成效的教育。比如在“数学认知”方面,重视幼儿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兴趣,注重“日常生活”、“解决问题”、“实际操作”。 在问题解决、推理、找出关联、表征等过程中,学前儿童发展了数学能力,也为入小学后的数学打下了基础。《指南》中对数学认知的要求和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和衔接的,也是经实证证明有益于儿童长远发展的。
之所以开展这项活动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促进幼儿向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顺利过渡,让幼儿建立自信心,能健康、快乐地适应小学生活,让小学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特征,更好的开展一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老师们对幼小衔接活动有个认识,关注孩子学前的发展,和今后的成长,了解儿童的认知特点。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能够全程参与这次活动,今天的活动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