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公文:中学党支部“三困生”帮扶活动方案
- ·下一篇公文:2013年春季学期中学党支部工作计划
关于留守学生情况的调查材料
关于留守学生情况的调查材料
一、调查目标:
近些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纷纷到沿海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由此带来了大量农村青少年脱离父母的监管,成为“留守学生”,引发了农村“留守学生”问题。为促使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我校专门就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开展了专项调查。
二、调查目的:
以农村留守学生的生存状况及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折射出本地区留守学生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以便学校和教师更好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管理。
三、调查方法:
1、调查时间:2013年2月——2013年3月
2、调查地点:罗家村、苗坪村、安乐井村、客坊村和杨泗村;
3、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解有关情况,掌握事实材料;问卷调查;
4、调查对象:我校部分留守学生 。
四、基本情况:
全校留守学生221人,期中男生107人,女生114人。七年级72人,八年级80人,九年级69人。220人是寄宿制学生,一人为走读生。留守学生的父母打工的地点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带,特别是大中城市,委托的监管人主要有爷爷奶奶、外祖父母、伯父姨娘,还有少部分是由姐姐哥哥监管。
五、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村留守学生在监护、受教育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年龄均不满16周岁,正处于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需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需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需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抚育抚养之中。而实际上,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给农村留守孩子健康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被委托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偏低,很难胜任监护职责。据调查,留守学生的监护权绝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还有的留守学生没有监护人,比如八(4)班的xx的监护人是她的姐姐,经过走访得知其姐姐却在武汉读大学,导致学生性格上的孤僻,学习上的滑坡。这些学生的委托监护人普遍年纪大、文化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自己的生活。被委托监护人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学习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逆反心强;有的厌学逃学,明显地不如父母监护下成长的儿童。
2、留守学生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健康堪忧。据调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往往以物质弥补歉疚的感情。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八年级的魏某某、曹某某,九年级的黄某某等就是因为从一至八岁时父母均在外打工,导致亲情流失,至今对父母都有强烈的抵制情绪,父母想尽一切办法都于事无补。
3、家庭和学校沟通不够,影响了留守学生的品德和学习发展。留守学生理应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爱。留守学生的被委托监护人缺乏与学校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不少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农村留守学生中,有的孩子行为纪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现象,有一些孩子不能正常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有一个姓黄的同学拒绝进教室学习,还有三个学生公然撬开班主任的宿舍偷手机。可以说都是留守惹的祸。
4、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有效对接,留守学生安全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每到一定的时期,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总会出现在某些地方,找准机会,对有机可乘的女生诱惑。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五、调查结论及建议:
新时期,农村留守学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大社会“痼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关系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保障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农村留守学生中的积极作用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学校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学生的档案和联系卡片。其基本内容包括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留守原因,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留守学生临时监护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
2、实施关爱留守学生责任帮扶制度.我校已建立了建立教师关爱学生的体制和党员“一帮三”活动,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与留守孩子经常交流,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生活情况;学校教师定期家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帮助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3、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辅导室,由熊明月老师任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活动。还由杨少华老师对留守学生进行青少年青春期讲座,几位校长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二)、加强协作与沟通,形成关爱留守孩子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