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教案免费下载
- ·下一篇教案: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免费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免费下载
区委要求 由于牛奶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分布地区紧邻消费市场;还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
区位特点 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
1、 西欧乳畜业形成因素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饲料因素 西欧地形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产
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市场因素 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2、 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
地域类型 气候 草场 分布 对象 产品 机械化程度 市场
乳畜业 温和湿润 人工为主 人口密集地区 奶牛 牛奶及奶制品 高 本地为主
大牧场放牧业 干旱半干旱 天然为主 地广人稀地区 牛、羊 肉、皮、毛 较高 外地为主
章末总结
1、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条件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世界农业发达地区 我国农业发达地区
气候 光热 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指数、产量关系密切 光热于降水条件配合较好的热带和温带 东部季风区内光热和降水配合较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
水分 年降水量小于250号么的干旱地区一般不能发展农业
水源 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不足,需要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灌溉——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 合谷、湖畔、山麓地带 西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等灌溉农业地区
地形 平原——耕作业,地平土厚,有利于实现税利化和机械化生产;山区——林业、牧业、副业、立体农业 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
土壤 肥沃的土壤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 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钙质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水稻土、四川紫色土
2、 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区位因素 生产特点 问题及解决措施
季风水田农业 东亚、东南亚、西亚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 水热条件好,人多地少种植历史悠久 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加大科技投入,适当扩大种植规模
商品谷物农业 美、加、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地广人稀、工业发达、科技先进 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一体化 农业成本高,耗能大
大牧场放牧业 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干旱、半干旱气候 优良的天然草场、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便利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乳畜业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市场、饲料供应 机械化水平高、轮转放牧与圈羊相结合 动物疫病的防治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广人稀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1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 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
分类标准 类型 含义 举例
生产对象 采掘工业 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的物质生产部门 采煤工业、水电工业
加工工业 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
产品性质 重工业 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
轻工业 生产各种生活资料的工业部门 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 工业的区位选择
导向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因
原料导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导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3、 区位因素:
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二、工业区位的选择
1、 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社会生产力发展 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科技水平提高 区位因素发展变化 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