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4 四个太阳教学教案含课件说课稿等
- ·下一篇教案: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师用书配套教学教案简短版
4 四个太阳名师教学设计含配套课件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六、三读课文,小结内容。
1.师引导生齐读1、2自然段。
教师师过渡:今天我们跟随可爱的小朋友,感受了他画的“绿绿的太阳”和“金黄的太阳”。我们一起来读第1、2自然段。
要求:
①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②注意读好长句。
2.巩固生字词,识记舌字旁和笔画“横撇弯钩”。
出示课件15:
教师过渡:我们今天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还学习了生字。
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课件,我们齐读这些词语,每个词语读两遍。(生齐读词语)
我找个同学把红色的字读两遍。(点名生读)
师结合板书强调“甜”及舌字旁。
教师强调:我们今天学习“甜”字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新偏旁——舌字旁。(生读舌字旁)
师结合课件小结今天学写的5个生字。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还学写了5个生字,每个生字读两遍。我们齐读。(生齐读)
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笔画叫做“横撇弯钩”,双耳旁里有。大家一起写(生书写)
教师小结: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课下多读一读课文,感受小朋友的美好心愿。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小结本课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巩固积累本课内容。)
五、板书设计
4 四个太阳
绿绿的太阳——夏天
金黄的太阳——秋天
太 阳 校 金 秋
甜“舌字旁”舌+甘=甜 横撇弯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因、为”2个生字,会认“温、暖、该、颜、因”5个生字和页字旁。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读好问句。
3.学习第3、4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明显信息,感受“我”美好的心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和词语。
出示课件18:
教师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写了4课的5个生字,还认识了8个生字朋友,我们来闯关,看谁能胜利!同学们看课件——考考你!黑色的生字每个生字读3遍(点名生读生字,师点评。)
教师提出要求:看生字下面开满太阳花,你读对花上的词语,太阳花就是你的了。(师点击词语点名生读,师点评。)
教师提出要求:真棒,我们大家再齐读生字,每个生字读两遍。(生齐读生字。)
2.读好长句停顿。
出示课件19:
教师过渡:文中的小朋友画了“绿绿的太阳”送给夏天;画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注意停顿符号哟!(点名生读句子,师点评,然后让学生齐读。)
3.朗读课文。
教师提出要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和第二自然段。我们再来读一读。大家打开课文,4 四个太阳,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便于展开的新课。)
二、初读课文 ,扫除障碍。
1.感知内容,从文中找出明显信息。
教师提出要求:自己大声读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生自由读课文,并圈出生字。)
同学们把圈的不认识生字借助拼音读三遍。(生自主学习生字。)
教师提问:我找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两段。(点名生读三、四段课文。)
出示课件20:
教师引导思考:谁能说一说3、4段“我”各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太阳,又送给了谁呢?
预设:第三段,画了个红红的太阳,送给冬天;第四段,画了个彩色的太阳,送给春天。
2.读好长句和问句。
(1)读长句。
教师指导朗读:我们已经学过借助停顿符号来读长句,谁能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点名生朗读,师点评,生再齐读。
(2)读问句。
教师引导思考:看这里出现了一个问句,我们该怎么读呢?谁来试一试?
点名生朗读,师点评范读。
教师指导朗读:当我们有疑问时,句子结尾声音上扬。不同的语调表达出不同的感情。如果你打电话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该怎么说?
预设: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呢?
师点评小结:读问句要充分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疑问,结尾语调一定要上扬。
3.学习生字词,学写生字“因、为”
(1)识记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①教师过渡:我们又发现句子中藏的生字宝宝,谁能读准句中带点的词呢?
出示课件21:
教师提出要求:大家跟老师一起读这三个词。温暖、该、颜色。(生跟读)
教师提问:谁能拼读蓝色的生字?(点名生拼读,师点评。)
教师引导思考:温暖着冻僵的手,谁知道在冬天“冻僵”是什么感觉?那“温暖”呢,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1:“冻僵”就是冷得手不灵活,没法拿东西了。
预设2:“温暖”就是暖和。
教师提示:“暖”字是日字旁,因为有“日”,也就是太阳,所以就暖和起来了。
②教师引导识记生字:我们来看“该”和“颜”,我们可以都借助词语来认识。谁想当小老师来帮助我们学习“颜”字?师板书:(颜)
点名生完成,师点评。
教师小结:这个“颜”字是左右结构。“页字旁”是我们新学的一个偏旁。
师板书:(页)
③学生书空、描红、临写,教师巡视并指导。
(2)指导书写。
出示课件22、23:
教师引导思考:我们还要会写两个字“因、为”,你们来看一看,“因”是什么结构?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