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10 端午粽教学教案含课件说课稿等
- ·下一篇教案:11 彩虹教师用书配套教学教案简短版
10 端午粽名师教学设计含配套课件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又黏又甜”指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出示课件31:
预设:根据图片提示,学生说出又大又红、又香又甜、又大又圆等词语。
③教师示范读,指导学生明白第二、三句分别写的是粽子的香气和味道。
④教师通过做动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掀开”、“拨开”。
⑤指生表演读。
(4)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外婆包的粽子色、香、味俱全,读的时候,要美美的,读出粽子非常好吃的感觉。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示范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样?板书:(花样)。
出示课件32:
预设: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
(3)指导学习第三句。
①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第三句话。
出示课件33:
预设:喜爱。
②指导朗读:“我”非常喜爱粽子,所以读的时候要美美地读。
③学生齐读。提出要求:体会作者的心情,读出吃粽子时“美滋滋”的感觉。
④拓展类似“美滋滋”的词语:红彤彤、金灿灿、胖乎乎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注意要读出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和“我”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5.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过渡:大家读得真好!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那你们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请大家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答案。
(2)出示课件34:
简单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板书:(由来)。
6.学生齐读全文。
提出要求:读好长句子,读出“我”对端午粽的喜爱。
(设计意图:本环节关注重点词语、词组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的条理性,教师鼓励学生把所学用于自己的表达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此外,逐段品读,既突出了段落的呈现特点,又降低了读课文的难度。)
三、指导书写。
1.教师过渡:刚才同学们读书读得很好,可是写字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来学写四个字宝宝。
出示课件35:
指生领读生字、组词。
2.提出问题:写字时应保持什么样的姿势呢?我们来复习一下。
预设: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3.出示“叶”。
出示课件36:
(1)提出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
预设:第三、四笔“横”都写到横中线上。
(2)教师小结:这个字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教师板书:(叶),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4)评选优秀并展示。
4.出示“真、节、分”。
出示课件37:
(1)请学生仔细观察,写好这三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2)教师小结:书写“真”字上、下两部分较窄较扁,中间部分较宽。书写“节”字要上窄下宽,上扁下长,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上下高矮差不多,上面的“八”稍宽一些,撇捺要舒展。)
(3)教师板书:(真、节、分),重点指导“真”字里面有三横,学生书空。
(4)小组内竞赛描红、临帖,并展示。
(设计理念:通过比较识字,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小组内竞赛写字,可以大大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又黏又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2.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38:
(设计理念: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五、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样子 味道 花样 由来
【教学反思】
《端午粽》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导入环节,我通过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
在识字教学环节,我通过随文识字,指导学生读好前鼻音、平舌音、翘舌音因等,通过反复读生字以及加一加、联系实物、给生字组词等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形式活泼多样,学生易于接受。
课文教学环节,“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教学时,我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的意思,再通过师生配合读、自由练习朗读等方式巩固读好长句子。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朗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在指导书写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鼓励学生的发现,然后通过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描红等方式,帮助学生规范书写、识记字形。
在本课教学中,虽然让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有些环节还是讲得有些细,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并不多。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树立以生为本思想,着眼学生发展。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