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语文试题高三语文试题

2012年海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精讲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04-08 11:32:19

点击下载此文件

2012海淀一摸语文逐题精讲
第Ⅰ卷(选择题 共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镌刻 余音绕粱 牵掣(zhi) 揆情度(duo)理
B.观瞻 激浊扬清 商贾(gu) 良莠不齐
C.棉薄 两袖清风 迄(qi)今 矫(jiao)揉造作
D. 斧正 闻过饰非 聒(guo)噪若即(ji)若离
命题思路点拨
选择 B
预计难度 0.6
命题意图 希望考生能够在试卷开头能够已最佳状态进入答卷过程,所以不宜采用难度较高的题目。题型设置上本题的出题模式即考察学生的语音基础,同时又能够兼顾对学生字形掌握的程度,并需要考生有基本的思辨能力。
题目精解
A选项 “余音绕粱”应为“余音绕梁”,非干扰性选项。
C选项故意设置两项错误,一个是“棉薄”应为“绵薄”;二是读音错误“矫揉造作”中的“矫”应读三声,考生在做题的时候可以
采用抽字另组词的方法,也就是当你不确定“矫”的在“矫揉造作”的读音是什么的时候,可以将“矫”字抽出来组一个其他的词汇,比如“矫正”,马上就可以判断出问题来。B答案的设置是很有水平的,故意设置了一些非常隐蔽的错误选项,是比较好的干扰性选项。
D也是干扰性选项,但比较容易被学生看出错误来。“闻过饰非”应为“文过饰非”,按照成语对应原则,“是”、“非”对应,因此,与“饰“对应的应该是“文”,也就是文饰。读音方面,“聒噪”中“聒”的读音应该是guo,一声。
经验积累 本题命制有意绕开北京目前的常考题型,目的是让学生在准备此类题型的时候能够注意题目创新性,事实上,此类字音字形题目的考法多样,考生一定在考前努力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的问法。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可以参照新东方官方网站上国老师给大家详细总结的必备字音字形,但需要注意背诵方法。首先抽取一天时间,从头至尾看下面的所有资料(包括字音字形),一天就足够。准备一只红笔,一个本子。只要碰到你不认识的字音字形或搞不准的字音字形就用红笔划线,你会发现其中有80%左右是你能够理解和认识的,那么剩余的20%左右就是你需要记诵的,将那个字音字形抄在本子上,之后不断看本子上的那些字音字形,看第二次的时候仍然用红笔在看了第二次仍然记不住的意思的字音字形下划线,这是你最需要记的,第三次则是将第二次划红线的字音字形再看一次,再次划下那些仍然记不住的字音字形,以此类推,你会发现你需要记得越来越少,最后终于完成拿下这部分的背诵。静心给自己一点时间,你可以的。www.xkb1.com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春天的颐和园,小草带着泥土的芬芳钻了出来,柳枝之昆明湖畔轻轻摇曳,桃花在枝头尽情绽放,真是秀色可餐。
B.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是我们民生振兴的基石。
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一个经济体爆发危机,就会冲击到其他经济体,因此,任何开放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
D.福岛核事故发生一周年之际,日本政府首次组织记者进入核电站采访,让他们按照规定路线走马观花的转了一遭。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0.3
选择 B
命题意图
一般试卷中语文选择题要求第二、第三道题目在难度上要加大。成语题目考查应该由单纯从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实际分析能力的考察。所以要求命题者在选择成语抽查时,尽量选择那些难度适中且在日常生活中较常用者,好的命题者尤其反对在命题时选择那些偏怪的成语,这实际上是命题水平低的表现。因此,成语的命题应该从为题目设置合理的语境(文本环静)着手。增加难度的干扰方式有:1、加长考生的阅读时间,拉长句子长度,比如,“越来越多地人对微博这一新鲜事物趋之若鹜,这既带来了人们交流个体思想的便利;同时也为一些人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伤害别人提供了某些便利。”这个大长句子,“越来越多地人对微博这一新鲜事物趋之若鹜 ”已经完全足够学生解题,无需再读后者;2、有意将干扰性选项设置成与成语本身含义和语境同时密切相关的不宜识别的干扰项。比如“听了那位老师关于‘大爱’的深刻解释后,面对街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时,学生们中置若罔闻的旁观者少了,慷慨解囊的多了”这个大长句子,“置若罔闻实际上是说听了以后仍然不给予理睬,但命题者有意将题目核心放在这个成语后面的“旁观者”上,因此该句的错误是置若罔闻本身不能与旁观者这个发出视觉动作的内容搭配的问题。3、另外,传统考察成语的方法如本身含义的过度推断、使用对象和褒贬等问题也还会作为一些错误项出现,比如这次考试的错误选项B就是对象问题。
题目精解
本题错误选项为B,命题者有意给考生设置了一个圈套,“几千年的文明积”看上去好像与后面的“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有着某种呼应的关系,让人觉得这个选项不可能出现错误;但实际上,考生忽视了“不绝如缕”的使用实际上是有个固定的对象的,它只能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经验积累
关于成语的具体背诵方法,参见国老师在新东方官网发布的一天搞定成语背诵。但同学们仍然需要参照前面老师说的命题人设题方式。传统考察成语的方式一般为成语褒贬、成语使用对象、成语本身含义等,我本人之前命题也一般让三个错误选项分别错在成语褒贬、使用对象以及本身含义等三方面。但现在命题老师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察,因此关注加点成语的上下文语境就成为更加重要的解题方法,建议考生在做题时适当结合病句的基本错误去重新审视成语题目,这样可能很多之前并不真正理解的成语题就可以一下子解决掉了;尤其注意的是成语与其上下文的搭配不当,这是现在命题的一个趋势。考生还要同时注意成语使用对象的问题,这是增加题目难度的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s: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