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语文说课

说课稿:《致橡树》:一份洋溢着爱的独立宣言书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16 16:11:56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还有,“泉源”和“险峰”有什么特点,诗人又怎么看?“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衬托“橡树”的威仪,是把自己作为“橡树”的陪衬,二者并不平等。
总之,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无论是“凌霄花”的攀援、“痴情鸟儿”的单向痴恋,还是“泉源”、“险峰”的无私奉献、甘愿陪衬,甚至“日光”、“春雨”的自我牺牲而成就他人,在情感的天平上,她们与“橡树”相比,都存在欠缺。欠缺什么呢?缺乏独立、平等、自强的精神。作者用排山倒海般的贬斥与否定,突出一句话:“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也就是说,你是树,我也必须是树。至此,一种平等、独立的精神已然跃然纸上。
此外“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所表现的互补、互助;相知、相依。“每一阵风过……听懂我们的言语” 所说明的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心有灵犀。“我们分担……;我们共享……” 所显现出的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都是师生透过主体意象与辅助意象之间的关系需要去探究、把握的。
在以上两个阶段基础上,师生进入“读透/领悟”阶段,也就是领悟内涵。
3、领悟内涵。这个环节主要是启发联想,思考人生。“诗有百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诗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其感受也是不同的。这首诗宣告了怎样的一种男女之爱?如果将诗中的“爱”由男女之爱推而广之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本诗还有没有更深的理解?对于这样一些纵深性的问题,由学生自荐或推荐一名主持人来主持讨论。要求学生结合课内外阅读,尤其是本诗进行发言。
诗人向我们表达的是一种爱情观,而当代人对爱情的诠释还有多种观点,有人希望爱得腾云驾雾,爱得天翻地覆,爱得轰轰烈烈,爱得迷迷糊糊;有人歌唱在爱的路上牵手走过春夏秋冬,在相敬如宾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爱其所爱,无怨无悔。电视剧《过把瘾》追求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爱情;同样是电视剧,《牵手》追求的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爱情。但是课文《致橡树》追求的是唯美的非常理想化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到底应当选择哪一种爱情观,其实并无定论。
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但如果将诗中的“爱”由男女之爱推而广之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本诗还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单独的个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独立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相互依存,应该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值得学生深入思考的。
4、固本提高。这个环节主要是以诗教诗,拓宽学路。课堂引入《神女峰》、《惠安女子》、《双桅船》等舒婷的其他诗作,以及席慕容的《 》等诗作,让学生课后比较阅读。
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不准备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而把师生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参与,共同分享作为教学媒体的变革,也即形成一种宏观的、隐性的对话关系。歌德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当我们的语言还很管用的时候,我们绝不使用音乐。我希望我的语文课堂能够在返璞归真,扎扎实实地读书,扎扎实实地写字,扎扎实实地练说话,认认真真地学做人。
朗读是这堂课的关键。但这个朗读,有别于解放前的“背读”,有别于建国后的“讲读”,有别于改革开放后的“导读”,有别于伴随着普中新课程诞生的“研读”,而强调精神体验,强调审美欣赏,也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谓之“赏读”。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在正式实施教学之后,我会写下我的教学反思。
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桂ICP备17012819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