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作文:《早晨从中午开始 ——<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读后感
- ·下一篇作文:《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两个双休日加上几个晚上,终于读完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三部曲。虽然耗时较长,还是有种酣畅淋漓的愉悦感。
这篇小说从1975年的二、三月份到1985年的清明节,在这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城乡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也展示了一个大时代变革的不可阻挡和进程中的艰难曲折。
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金波、田晓霞,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国家是什么,国家就是一个个家庭;社会是什么,社会就是每一个个人。看着主人公们奋斗的轨迹,不能不说整个社会就在前行。反观现在的自己,蚁族、蜗居、一成不变的工作;想来也算读了点书,人也不懒,咋就混成这样了呢?到底是我出了问题还是社会,为什么在当代中国,技术立命如此之难。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中国的红利渐显日薄西山之势。而房地产之祸、贪腐之祸、缩小贫富差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政改呼声的日益高涨,无不预示着一个时代变革的日渐临近,也许已经正在进行。成,则小康大同;不成,则落入发展中的陷阱。就我个人观感,持谨慎乐观之态度,因为中国人民是最勤劳的民族,中国文化有最包容的底蕴,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中,只要我们相信科学、不固步自封、不内斗内耗,最终会问鼎全球。扯远了,对于我等P民而言,如果能看到诸如《平凡的世界》这样全景式展现时代洪流的当代作品,则感恩涕零了。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之二
全书洋溢着进取、欢快的向上基调,主人公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整个社会也从贫穷落后、死气沉沉逐步走向开放与希望。然而,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一片“大好,不是小好”的局面下,仍然看到了书中暗流涌动着的一些危机。
1、贫富差距渐显。因为是我们可爱的主人公孙少安富了,他以前是多么的贫穷啊,他的致富又是那么地辛劳,况且富裕以后带动村民创收、资助修建小学,因而心理上我们不仇富。2、权利寻租若隐若现。书中所述是1982年左右的情景,这时候改革开放才刚刚起步,然而此时就已经可以看到批条子、XX关系的运作手法,只是这些都是帮助主人公渡过难关,所以我们一概宽容了。我们没有去想想,如果结局是“为富不仁、官商勾结”怎么办,自始至终没有看到法律的踪影。当然,我不是一个唯法论者,“严刑峻法”管不好国家,秦虽强、然二世而亡即是明证。我们缺少的是对人性、价值观、信仰的理解。
另外,主人公的爱情都不完满,不知道作者路遥的爱情之路如何,为什么要写的这么苦。孙少安面对初恋的阶层鸿沟胆怯了,虽然与他的农民媳妇体贴相爱,但在苦尽甘来之际贺秀莲患上肺癌;由于孙少安的逃避,带来了田润叶婚姻的不幸,也给李向前无尽的痛苦;弟弟孙少平勇敢地跨过现实鸿沟,却不得不面对心上人田晓霞在抗洪一线英勇牺牲的噩耗,并最终没有勇气接受大学生金秀的爱意;金波苦恋藏族姑娘七、八年,即使下定决心重返当兵时的马场,然而一切已经物非人非,只能绝望地唱着那首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也许,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