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语文教案人教版八下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02-05 15:58:50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
明确: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
六、小结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后讲解: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3.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后讲解。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1.教师领读后讲解。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
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2.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老师归纳: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六、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22*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
2.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译课文大意。
三、深入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

作者:佚名

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7012819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