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二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10-12 15:56:50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人教版初二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一堂公开课《升华和凝华》,由于是应景之作,准备得不是很充分,尤其是经过课后的交流与推敲,觉得很多细节之处都还需进一步雕琢,站在精益求精的角度看,以下方面值得反思:
关于教学目标:一堂课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三个方面即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所以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这一节课的灵魂,制定教学目标一定要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进行思考,而且提出的目标应当尽量全面、准确、具体、合理。避免笼统概述,表述模糊。
关于情境创设:我当时采用的情境创设手段是,新课伊始,我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调查:问:“打开冰箱门,你们见过霜吗?”答:“见过”问:“冬天的早晨,你们见过花草树叶上的霜吗?”答:“见过”在确保学生都有霜的感性认识以后,问“霜是什么态?”答:“固态”问:“在温度怎样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霜?”答:“很冷的情况下”问:“现在的条件下,能够出现霜吗?”答:“不能。”为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我接着说:那好我们现在就来做一个模拟“霜的形成”的实验(加热圆底烧瓶里的萘粉,使它发生升华,冷却后,萘蒸汽在瓶内的棉线上凝华成“霜”)由于加热升华需要一定的时间,利用这个时间我再组织复习已经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想从思路上引出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事后反思,这种新课引入方式还是不够妥当的,其一是,学生虽然都见过霜,但对霜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感性基础不够。一边加热的同时一边理清物态变化的基础知识,引出新知识,这样必然不能让学生认真观察萘粉的状态变化,脱离了教学的关键之处,失策也。建议以后改为:开始就开门见山地复习已经学过的物质“三态”和已经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引导学生提出还需研究的两种物态变化,然后进行尝试性试验——用萘粉做模拟“霜的形成”的实验,并仔细观察萘的状态变化。最后再分组用碘锤自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特点。这样思路清晰,观察目标明确,思维层层递进,有利于建构新知识。
关于实验探究:本节课的中心活动就是学生分组实验——加热碘锤,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但加热方式却是值得考虑的,主要有酒精灯加热和水浴法加热两种,课本上是采用酒精灯加热的方式,其实本实验还是应该采用水浴法加热为好。其一是水浴法加热更均匀,其二是酒精灯加热程度太猛烈,碘容易出现先熔化后沸腾的结果,与升华的现象相违背。(只是玻璃管中碘的分量很少,且加热时不断晃动碘锤,才使得碘的熔化现象不是很明显)。我当时就是采用了课本中的加热方式,事后反思,觉得有时还是应该超越课本为好,教师应该使用好教材,而不是局限于教材。
关于升华和凝华的实例:学物态变化,肯定要和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相结合起来。结合本节课的具体情况,我觉得选择实例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是能明显体现升华和凝华特征的例子优先采用。升华和凝华最关键的字眼是“直接”二字,即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或者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比如:“很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就是很典型的升华例子。其二是一些是似而非的有争议的例子尽量避免使用?比如关于雾凇的形成是否就是凝华现象?加碘盐避免放在热源旁边,是否是为了防止碘的升华?这些例子都有争议,不宜采用。
关于课堂练习:其一,课堂练习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选择典型例题尤为重要,宁愿精选一题,不要滥做十题。其二是对题目情境一定要认真推敲。比如有一道经常被大家采用的题目“用久了的白炽灯泡玻璃为什么会变黑?”就有点问题,因为题目的相关信息给出的不够,要是再补充灯泡发光时灯丝的温度以及钨的熔点,学生的解题思路就会清晰得多。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特点是艺无止境。艺术的精随在于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教研的价值也就在于不断地创新和求精之中惠及学生,发展自己。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升华和凝华

作者:佚名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7012819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