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说课: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奥秘》说课稿
- ·下一篇说课: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感激生命》说课稿
湘教版语文第七册第21课《小巷人家》说课稿
《小巷人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1课《小巷人家》。本课勾勒了出一幅幅江南水乡风光图,生动而具体地介绍了弯曲多变的小巷,玲珑可爱的庭院,往来穿梭的小舟,清灵幽静的河埠头。展示了小巷人家特有的诗情画意,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无比留恋。文章结构清晰,文字优美,词语丰富,格调清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会写11个字;会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江南水乡小巷人家特有的诗情画意,体会作者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依恋。
2.技能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江南水乡之美。
(2)能学习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3.情意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江南水乡之美,从而体会作者赞美家乡以及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江南水乡之美。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通过反复朗读,读中感悟。
难点:学习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突破方法: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优美的词语,这些词语把江南水乡描述得特别美。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中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
师:朗读教学法
生:读文章看画面,读中感悟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程序
本课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字写字。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诗情画意般的美景。体会作者思念家乡、赞美家乡之情。学习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这里我具体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第一步:细读课文,理清层次。
要求学生轻声诵读每一个自然段,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说说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并思考课文写了哪几处景物?画出能概括小巷人家特点的词语(诗情画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小巷
庭院
水景
第二步:赏读课文,突破难点。
这篇课文的每一段都语句凝练,词汇丰富,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赏读,积累词语,培养语感。
(1)感受画面吟诵诗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师指名读,其他学生通过讨论与思考得出:课文第一句在文中起着中心句的作用。
出示课件:江南水乡图(整体图)
请学生说说图上的景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说话训练。
课件出示第一句,齐读。
(小城春色,小桥流水,小巷人家,多美的江南水乡风光!)
课件出示文人墨客为江南秀丽的风光留下的诗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 陆游)
深巷卖樱桃,雨余红更娇。(清 纳兰性德)
教师对诗句稍作讲解,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诗句,读出它的韵味和珍贵。
小巷人家,有哪些特有的诗情画意永远令我依恋?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自由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
这是课文的重点段落,学习时预设问题:小巷人家有哪些特有的诗情画意,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弯曲多变、丰富多彩的小巷(学习第二自然段)。
提问:作者常常漫步在小巷之中,他写道:“人在巷中行走,移步换
景并不感到寂寞。”这是为什么呢?
(播放课件。引导学生从小巷结构于墙门的装饰上寻找原因)
a、行走在小巷中,小巷弯曲多变,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找出描写
小巷形态的句子读一读,并用“有••••••有••••••有••••••”的句式练习说话。(小小练兵场)
b、走在这样的小巷里,每一步都可以欣赏到不同的风景,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生读:移步换景)
c、边读边想像:假如你正在巷中行走,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呢?
(3)玲珑可爱、典雅洁净的庭院(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体会:体院哪些地方体现出“玲珑”、“雅洁”、“生机”?
庭院不大,布局却很精妙,所以说----“玲珑”;
青石板,白粉墙,一弯清水,颜色素雅而自然,显得格外----“雅洁”;
又有活水相连,石板缝中的闲花野草,尤显----“生机”。
指导朗读
(4)恬静明洁、清灵多姿的水景(学习第四自然段)
小巷、庭院那清新秀丽的神韵,令人陶醉,这种气质也展现在江南水乡的柔波碧水之上。
1. 师范读第四自然段。让学生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描写,感受水乡景色的千变万化、如诗如画)
2. 出示课件:碧波荡漾、小舟往来、桥影相映、垂柳轻拂。
3. 自由地有感情地练读,读出美感。
(2)作者优美的句子描写的水乡景色迷人而另人陶醉,赶快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生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江南如歌、江南如酒、江南如诗、江南如梦,江南是一副浓淡相宜的水墨长卷。如此美的江南,留下那么多美好的回忆,怎能不让人依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师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第三步:总结课文,拓展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