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说课:《悼念乔治•桑》说课案
- ·下一篇说课:《挫折面前也从容》说课稿
《我不是个好儿子》说课稿
教材理解:
作家在文中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用朴实的语言叙说了母亲的生活琐事,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抒情,但是读来却能感到作者的深情。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对儿子的爱出于一种纯粹的天性和直觉。而正是这种自然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面对这样的母亲,作者自己满怀愧疚,因为不在母亲身边,母亲生活落寞,精神无所寄托,自己曾经无心,而现在无奈。
本文浅易通俗,语言平实质朴,情感却极为真挚,正如苏轼所言:“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这种素朴平淡是对绚烂之美的扬弃和超越,非大手笔而不能为之。
关于学生:
十六七岁的年龄,难忘的是友情,渴望的是友情。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而且未远离过父母,每天都在感受亲情,也许会熟视无睹,学习这篇文章引导他们看别人的母亲,来想到自己的父母,感受自己的母爱,让他们学会感恩。
教学设想:着重引导学生在诵读品味中揣摩语言,体味情感。
教法:以整体感知为基础,品味语言为主导,通过仔细阅读,细细品味,以情感诱发为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法: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立足文本,挖掘教材,从具体信息到概括总结,从内容到主题,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感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感受母亲的伟大无私;
2、品读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至爱亲情。
主要环节
一、 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自主学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及是否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三、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能够概括出来。
问题:文中记叙了母亲的哪些生活琐事,写出了母亲的什么品质?
(要求:回答时,请说明第几段写了什么事,体现了母亲的什么特点?)
四、深入理解——仔细品读文本,理解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内容理解—— 自主探究,在与“我”的对比中,理解母亲的爱与落寞,体会作者的情感
问题1:文中哪些细节,哪些语言让你深有感触?(组内互相讨论,充分交流)
情感延伸——体会自己的母爱,反思自己的行为
问题2:说说你自己的相似的亲情经历
揣摩写法——理解文章的构思技巧
问题3:课文主旨内容是我的母亲,可为什么取名为“我不是个好儿子”?(提示:可以与《母亲情怀》对比)
有一位学者,也是一位诗人,他曾经这样歌颂过贾平凹的母亲:
手脚,永远在行动
灶台,水瓶,锅里的菜
还惦记着儿子,儿子的儿女
还有棉袄里厚厚的棉絮
母亲,也是孩子棉袄里的棉絮啊,夏天,我们把她扔在一边,冬天,她又紧紧地温暖我!
这是贾平凹的母亲,又何尝不是我们的母亲?父母把全部的爱给了我们,他们的爱是大海,我们一生也回报不完。而他们需要的却仅仅是一声问候,一个电话,我们能让他们心情快乐、心灵不寂寞,从孩子身上获得精神的愉悦吗?
五、拓展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亲情,学会感恩。
岁月催人老,不老的是亲情。请以“妈妈(爸爸、爷爷……),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亲情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