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语文说课

七年级历史说课 与山为邻说课稿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16 16:11:56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说出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
②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获取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积极参与,学会比较,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能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pages_luzhuba]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生活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教学流程
欣赏影片(直入主题)──角色扮演(走山进区)──学生合作(给出建议)──进行探究(选定山区)
设计理由:山区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我们平原地区的学生是比较陌生的。为了引导学生能较快进入主题,我节选了两段反映哈尼族和哈萨克族生产和生活的影片,使学生借助感性的知识顺利进入主题。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好奇心强,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识,所以我处理教材内容上,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天山放牧活动,让学生通过所给的材料、图片,进行学书、看图,展开讨论;而“如画的梯田”这部分内容,通过教师给出的大问题作为思考线索,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模拟山区人民,去感受他们生活的苦与乐,进一步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经验,再对我们浙江山区的发展献计献策:先引导学生分析浙江的自然地理情况,并以湖州安吉为例介绍他们如何利用山地资源优势,最后请同学根据所给的材料或自己收集材料为家乡的发展进行设想。这也是我在教完本课后给学生留下的一个思维空间,使其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使我们的教育可持续发展。
我对学生的要求是重在参与教学活动,去体验、感受、联想到什么,而不是认识、记住什么;希望学生上完这节课后,不仅仅知道知识的结构,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人类与自然是密切联系的,不仅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更重要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上完本课之后,还是有些遗憾之处:课前一些设计精美的图片,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被充分利用,其实这些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如“毡房”是适合哈萨克族游牧生活的一种产物,哈尼族的蘑菇房更是对自然的一种适应,这些都能更进一步在生活上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这也可以作为是对本课主题进一步升华。
4.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叙述】我们刚了解了湄南河谷稻作文化,也参观过美国中部的现代化大农场,今天,老师又将领着大家去哪儿呢?请看影片!
播放影片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我们今天要与哈萨克族人和哈尼族人结伴而行,一同去了解他们的家园!有没有同学知道哈萨克人大致生活在哪里?哈尼人又生活在哪里?
(教师点击幻灯,指《中国地形图》,通过指图,检查预习情况,并巩固地图知识。)
点击天山、梯田两图。
【提问】猜猜这是哪儿?
【叙述】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美丽如画的山区,他们的家都是“与山为邻”。
(导入新课,指明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热情。)

新课教学
【板书】第二课 与山为邻
【提问】他们分别从事什么劳动?
【叙述】讲到畜牧业,老师想到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老师的脑海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辽阔、平坦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水草富足,牛羊成群。今天,老师还要带领大家去看一看另一个大牧场(点击天山牧场放牧图片),这也是一个牧场,虽然也在放牧,但好像有所不同?
【提问】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请同学参照图册p34页看书、看图,并填图、指图,点击天山景观图。
【提问】这样的牧场放牧有何特色?
【提问】谁能讲讲“四季放牧”的过程?
点击“转场”幻灯,简述过程。
(启发学生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提问】看来,哈萨克人很聪明,请大家“议一议”:哈萨克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
  (有利于学生放手自学,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从众多的内容中达到一种共识,突破了难点。)
  【总结】哈萨克牧民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掌握了天山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把自己生活和草原的变化融为一体,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承转】哈萨克人很好的利用了山地,而哈尼人也很会利用山地,他们又是怎样利用山地并过上幸福生活的呢?(点击幻灯,设问?)
  【提问】哈尼人进行农业生产时又是怎样利用水资源?(讨论)
(继续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叙述】山区要发展种植业的前提是先把坡度较缓的山地修成梯田,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哈尼族人正是随山势变化,因地制宜,修筑了梯田,被称为“大地的雕塑”。
(点击幻灯)
【提问】哈尼梯田不仅是外观美,对他们的生活更为重要,能否用一句哈尼俗语来概括一下?
【叙述】没有梯田,就没有食物,更没有正常的生活。随着人口的增长,解决吃饭问题是哈尼人必备的生活本领。
【总结】将哈萨克人和哈尼人的生产活动进行对比,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哈尼人的智慧,因为哈尼人不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改造了自然环境,并创造了“如画的梯田”。(板书)
 

[pages_luzhuba]

【叙述】不同的自然环境使哈萨克人与哈尼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独特的生产活动,这势必对他们的生活也有影响,形成与众不同的民俗风情,下面有请哈萨克人和哈尼人简单介绍一下。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均等的参与机会和创造性表现的空间,体会山区生活。)
【叙述】老师这里也有几张图片,请大家欣赏。如果同学对这些民俗感兴趣,请课后去查阅资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