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免费下载
- ·下一篇教案:高中地理选修3全套教案免费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免费下载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例题:下图为沿满洲里(49.5°N,117.5°E)——绥芬河(44.5N°,131°E)一线的剖面图,读图回答:
(1)这条剖面线的走向是
西北一东南。
(2)地形区的名称是:
A:内蒙古高原 ,
B:大兴安岭。
(3)写出下列地形区所属的干湿地区:C:半湿润,D湿润。
(4)C地区适于建成全国性商品粮基的条件是:土壤肥沃 人均耕地面积大。
(5)在A、B、C三地中,以畜牧业为主的是A 地,C区域应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春小麦、甜菜、玉米。
(6)图中C地形区的名称是:松嫩平原,从降水量看C比B少,其原因主要是:B位于迎风坡,C 位于长白山背风坡(雨影区) ,从积温看C比两侧地区略高的原因是:海拔较低。
(7)相关资料表明 ,海拉尔、哈尔滨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为什么?
海拉尔市比哈尔滨市纬度高,但夏季日照时间长, 且地处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晴天多,所以接受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与乙城哈尔滨市相当。
(8)图中的B山脉是:大兴安岭,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写出它可以作为哪些事物的分界:①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③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④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区位因素: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③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4、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例题:读珠江三角洲城镇图及材料,并根据有关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1)读图1,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速度快的原因。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地区,有优惠政治;临近港澳,就近接受港澳产业转移;工业化迅速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推动城市化发展快
(2)读图2,分析广东北部成为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地的原因。
(内部条件)劳动力价格低廉,房租、地价相对低廉 ;工业原料丰富;政策优惠等。
(外部条件:)珠江三角洲因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
(3)简要说明珠三角部分乡镇修建农民公寓的地理原因。
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紧张 ;修建农村公寓可以节约土地资源
(4)珠江三角洲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由于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处理量小,环境污染日益显露出来。简述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表现。
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噪声污染,城市居民生存环境质量下降;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
读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图回答问题:
(6)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的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和湖南等9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7)简述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发展的积极意义:可充分利用周边省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可利用港澳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市场
(8)泛珠三角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试分析这种区域合作所带来的好处:
①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发挥中西部资源优势,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③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转移及承接);
④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共同发展。
(9)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轻纺 工业。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技术(或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高新技术部门最为突出。
(11)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尤以第二产业更为明显。
例题:下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读后回答问题。
(1)图中A所示地域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
①交通便利;②有丰富的劳动力;③工业企业协作条件好;④国家政策的支持;⑤上海特大城市的辐射作用;⑥劳动者素质较高等。
(2)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积极发展核电,建设了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实施了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工程。
(3)分析“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形成的共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水陆交通便利。
(4)B图所示地区正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1)这条剖面线的走向是
西北一东南。
(2)地形区的名称是:
A:内蒙古高原 ,
B:大兴安岭。
(3)写出下列地形区所属的干湿地区:C:半湿润,D湿润。
(4)C地区适于建成全国性商品粮基的条件是:土壤肥沃 人均耕地面积大。
(5)在A、B、C三地中,以畜牧业为主的是A 地,C区域应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春小麦、甜菜、玉米。
(6)图中C地形区的名称是:松嫩平原,从降水量看C比B少,其原因主要是:B位于迎风坡,C 位于长白山背风坡(雨影区) ,从积温看C比两侧地区略高的原因是:海拔较低。
(7)相关资料表明 ,海拉尔、哈尔滨两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基本相同。为什么?
海拉尔市比哈尔滨市纬度高,但夏季日照时间长, 且地处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晴天多,所以接受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与乙城哈尔滨市相当。
(8)图中的B山脉是:大兴安岭,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写出它可以作为哪些事物的分界:①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③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④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区位因素: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③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4、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例题:读珠江三角洲城镇图及材料,并根据有关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1)读图1,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速度快的原因。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地区,有优惠政治;临近港澳,就近接受港澳产业转移;工业化迅速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推动城市化发展快
(2)读图2,分析广东北部成为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地的原因。
(内部条件)劳动力价格低廉,房租、地价相对低廉 ;工业原料丰富;政策优惠等。
(外部条件:)珠江三角洲因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
(3)简要说明珠三角部分乡镇修建农民公寓的地理原因。
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紧张 ;修建农村公寓可以节约土地资源
(4)珠江三角洲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由于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处理量小,环境污染日益显露出来。简述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表现。
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噪声污染,城市居民生存环境质量下降;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
读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图回答问题:
(6)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的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和湖南等9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7)简述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发展的积极意义:可充分利用周边省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可利用港澳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市场
(8)泛珠三角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试分析这种区域合作所带来的好处:
①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发挥中西部资源优势,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③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转移及承接);
④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共同发展。
(9)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轻纺 工业。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技术(或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高新技术部门最为突出。
(11)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尤以第二产业更为明显。
例题:下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读后回答问题。
(1)图中A所示地域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什么?
①交通便利;②有丰富的劳动力;③工业企业协作条件好;④国家政策的支持;⑤上海特大城市的辐射作用;⑥劳动者素质较高等。
(2)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两地区能源紧张的状况?
积极发展核电,建设了秦山、大亚湾核电站 ;实施了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工程。
(3)分析“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形成的共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水陆交通便利。
(4)B图所示地区正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