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04-05 07:39:40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A.捍卫了边疆,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   B.抗击沙俄,显示国威
 
C.以战胜为条件求得和平               D.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19.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订于(  )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20.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重要意义在于(  )
 
A.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
 
B.是清朝军事胜利后的又一重大胜利
 
C.用法律手段维护了领土主权
 
D.收回了尼布楚等地主权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二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劼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
 
(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3)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4)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从制度角度说明你的认识。
 
(5)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强化皇权的共同手段。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物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东华录》(清)
 
材料二 人民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民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
 
材料三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权利法案》(1689年)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
 
(2)结合材料分析中英两国的分别是何种政体?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这一历史时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
 
(3)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参考答案】
 
1.C 2.B 3.D 4.B 5.B 6.D 7.A 8.D 9.A 10.D 11.C 12.B 13.A 14.A 15.B 16.B 17.D 18.A 19.B 20.A
 
21.(1)唐太宗认为加强宰相制度,以避免决策失误;明太祖认为宰相是政治混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之手。(2)皇帝决断和宰相等集体讨论结合起来。(3)中央政府各部门只管办事,皇帝一人决策即可。(4)从根本上说并不矛盾。因为唐太宗要求“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后“方可奏行”,最后的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二者都坚持君主专制制度,但唐太宗将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度统一起来,而明太祖将宰相制度与君主专制对立看待,因此得出不同的结论。(5)手段:一是分权,二是权力中枢机关的转移。
 
22.(1)材料一认为,皇帝应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材料二认为,权力来自于人民,反抗暴力是上帝赋予人民的权力。(2)政体:中国是君主专制,英国是君主立宪制。背景及特点:明清是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期;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君主权力受到限制。(3)中国政治体制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它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落后与世界潮流。英国的政体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政治民主化。
 

上一页  [1] [2] [3]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高考历史考点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