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七-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人教版)
- ·下一篇教案: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 、问题教学法、学科联系法。
四、板书设计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
3,影响: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三,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创造巨大生产力
2、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
3、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五、教学过程: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今天,我们的生活非常的方便,有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比如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等。(提问)火车,轮船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中被发明出来的呢?(学生回答)工业革命。那么,汽车,飞机又是何时被发明的呢?另外,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电器,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比如我们习惯了使用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那么,电的使用开始于何时?电灯,电话又是何时被发明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这些内容。(板书课题)
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
(板书)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为什么这个时候又开始了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呢?我们来探寻下原因。
讲授新课: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1)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现在的家庭生活里经常使用的电器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电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电力作为一种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明确电能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传送,并按用户需要科学分配能量等。 并引导学生结合物理学科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发电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电能转化成机械能。从而掌握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取代蒸汽,进入“电气时代”。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师:你知道世界上的发明大王是谁吗?
生:爱迪生。
师:他一生中有哪些成就?
生:1879年发明的耐用炭丝灯泡。留声机、电灯、电影摄影机、碱性电池等。
师: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我们的先人采取哪些方法照明?这些方法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生:答略
师:谁能讲讲有关他的故事?
生:讲述(略)
师:人们都说爱迪生是个天才,可你知道他是怎样回答的吗?
生: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师:你对这句话是怎样认识的?
生:答略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教师投影爱迪生的名言,激励学生从现在做起,发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
三、 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1、汽车的问世
师: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种汽车,你能说出一些吗?
生:奔驰、林肯、宝马等等。
师:你知道汽车的动力机器是什么?
生:内燃机。
师:谁能说说有关内燃机的情况?
生:19世纪80年代,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
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
师: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具有哪些优越性?
生:归纳:①汽车有新型的动力;②汽车体积小、速度快等。
讨论:汽车的大量使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哪些变化?
辩论:正方:汽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应该积极发展汽车工业。反方:汽车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许多问题。因此,应该停业发展汽车工业。
教师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汽车工业的发展,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可以补充一些具体事例,以便对汽车工业的负面效应有一个直观生动的了解。
2、飞机的发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飞艇”、“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增强直观认识。引导学生回忆中国近代飞机设计师冯如在飞机研究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巩固、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课内容,作全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