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语文教案人教版必修四1.窦娥冤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课《窦娥冤》精品教学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02-10 14:29:12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五)纵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7.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反映了什么? 
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反映的内容
①窦娥清白善良,却被误把自己父亲毒死的张驴儿诬陷。
(        ) 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反而被判死罪。
(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        )
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 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 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8.窦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结合课文分析概括。
性格特征 表现分析 人物形象概括
善良、安分守己 (1)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认为是命中注定,为了来世的幸福,她侍养婆婆,为夫守丧,听婆婆使唤。
(2)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忍心婆婆受苦,更担心婆婆屈打成招,于是赶紧阻拦衙役,招认是自己害死“公公”。
(3)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绕过前街从后街走,因为不愿让婆婆看见了伤心。 ③ 
①   (1)窦娥坚决抵制蔡婆婆含糊应允的婚事。
(2)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丝毫不畏惧,情愿与张驴儿对簿公堂。
(3)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②   (1)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被判处死刑的她唱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
(2)前往法场受刑时,也埋怨天地、质问天地、责骂天地。表面上斥骂天地,实际上是对一整套用以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
(3)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
明确:①有主见、刚强 ②有反抗精神 ③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制度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安分守己、有主见,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
 
如何写出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
[写法领悟]
在《窦娥冤》一文中,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如宽厚、善良、刚强的窦娥,软弱、糊涂的蔡婆婆,卑鄙、昏聩的太守,平庸、卑劣的赛卢医,阴险、歹毒的张驴儿,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通过对这些形象的描绘与刻画,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突出了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写法指导]
考场写人类作文能否成功塑造形象,是否写出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是关乎得分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物的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与众不同的特征。在作文时只有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表现人物的存在价值,也只有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打动读者。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呢?
1.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凸显人物个性
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主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作文时,要善于使自己笔下的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具有特色,充满鲜明的个性,展示其独特的内心世界。如高考满分作文《弃婴》的片段:
婴儿哇哇的哭声在清冷的午夜听起来特别的凄惨。
木门“吱……”地开了,一个男人探出头来,看见了门口旁的婴儿。他眉头一皱,呆了几分钟,然后,下定决心似的,“嘭”地关上了门。
屋里的灯亮了,女人支着身子坐了起来,小声地询问:
“怎么了?”
“门口有个娃娃……”
“娃娃?”
她迅速地披上衣服走出门去。再进来时,那婴儿已在她手中抱着。
“你咋把她抱进来了,呵!还是个女娃。”
“外面天冷,娃娃会凉着。”
“抱了咱就得养她啊!”男人有些不情愿。
女人沉默。她不是不知道家里穷,何况女孩又“不中用”,她矛盾着,并不出声,只低头逗着孩子,孩子咯咯地笑了。女人抬起头:“咱养她,行不?”
“咱家没钱,你又不是不知道!”男人烦躁地搓着双手。
“没钱就可以让娃娃死掉?”女人激动起来。
一个“死”字令男人震撼了……
作者用准确、洗练的文字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惟妙惟肖地展示人物心灵深处的矛盾与选择,表现这对贫困夫妇质朴慈善的人格精神。女人的形象尤其突出,她迅速披衣走出门外,抱着孩子进屋的动作,“娃娃?”“没钱就可以让娃娃死掉?”的话语,让读者窥见了她救助弃婴的急切心情和热诚慈爱的美好心灵。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彰显人物个性
生动精彩的细节,最能传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从细微之处着墨,往往会表现人物最本质的性格特点。如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
(严监生)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一声接着一声,一声一声地不断),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听了这话,他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得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7012819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