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精品教学案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故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神游:忘形的神魂之游,这里指神游于古战场。华发:花白的头发。尊:同“樽”,酒杯。酹(lèi):将
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江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
定 风 波
三月七日, 沙湖 道中遇 雨。 雨 具三月七日,在去沙湖的路上碰上下雨。避雨的用具
先 去 , 同行 皆狼狈 , 余独 不觉。预先已经放弃了,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我感觉不到。
已而 遂晴 , 故 作 此 。不久天就晴了,所以写了这首词。[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
谪居黄州,即今湖北黄冈。沙湖:地名,在黄州城东南30里。]
莫 听 穿 林 打 叶 声 , 何妨吟不要在意穿透树林、击打树叶沙沙作响的雨,不妨吟
啸且 徐 行。咏长啸着缓步前行。[莫听:不要听,意思是不要在意。何妨:不妨。吟啸:吟咏长啸。徐行:慢步走。]
竹杖 芒鞋 轻 胜 马,谁 怕? 一蓑烟雨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松得胜过骑马,怕什么?任凭一生中
任平生 。遭遇风雨烟波。[竹杖:作动词,拿着拐杖。芒鞋:作动词,穿着草鞋。轻:轻松。马:作动词,骑马。谁怕:意思是
怕什么。一蓑烟雨:喻指人世的风雨烟波。一蓑,满蓑衣。一,“满”的意思。任:任凭。平生:一生,终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正常语序是:
任平生一蓑烟雨。]料峭 春风吹 酒醒, 微 冷, 山头 斜照微寒的春风吹得酒醒,感到一点寒冷,这时,山头的斜阳
却 相迎。却照了过来。—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斜照:斜阳。迎:迎照,带喜悦意。—回首向来 萧 瑟回头看刚才充满风吹雨落
处, 归去, 也无 风雨 也无晴 。声音的地方,风雨去了,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回首:回头。向来:刚才。]
(一)读准字音
1.浪淘尽(táo) 2.故垒(lěi)
3.公瑾(jǐn) 4.酹江月(lèi)
5.吟啸(yín xiào) 6.芒鞋(máng)
7.一蓑烟雨(suō) 8.萧瑟(xiāo sè)
(二)写准字形
1.赤bì(壁)珠联bì(璧)合金bì(碧)辉煌 2.qiáng(樯)橹qiáng(蔷)薇吝sè(啬)
3.guān(纶)巾lún(沦)落lún(伦)理满腹经lún(纶) 4.料qiào(峭)树shāo(梢)shāo(艄)公俊qiào(俏)
(三)词语解释
1.风流:杰出的。
2.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3.乱石穿空: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
4.羽扇纶巾:(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
5.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6.华发:白发。
7.多情:多愁善感。
8.何妨:不妨。
9.吟啸:吟咏长啸。
10.料峭:微微寒冷。
11.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四)名句默写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和理解两首词,赏析两首词中重点词句在词的结构上的作用。
2.学会运用词中的表现手法,分析描写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在词作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3.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一)研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思考并完成下面问题。
1.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内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内容概括 具体所写(用原文词语)
上片:吟咏赤壁、怀想古人 所见:①
所想:②
下片:仰慕英雄、感叹自己 所忆:③
所慨:④
明确:①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②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③雄姿英发、樯橹灰飞烟灭 ④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
明确:(1)“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的出场造声势。
(2)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