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语文教案人教版必修四5.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精品教学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02-10 14:32:33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11.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明确:这句话的表层含意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意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指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的双写)直抒胸臆(超旷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从生活小事中见出人生大哲理,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福祸不惊、任天而动的自我形象。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认识自我
1.从教材中积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引起了苏轼无限的向往。“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想到周瑜惊天动地的功业,再联想到自己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屡遭贬斥,因“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志向难以实现的苏轼,只好“一尊还酹江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一连串的打击、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反而让他更加认识自我,明白人生应该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即使在最落魄的日子里,也要“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2.从自然中积累
小鹿认识到自己身体虽弱小但有长长的腿,因此遇到老虎时它们拼命奔跑,从而保住性命;乌龟认识到自己虽然爬得慢但很执着,所以敢与兔子赛跑并最终赢了兔子;野兔认识到自己体小力弱,因此,给自己造三个洞来藏身。
3.从历史中积累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有智慧的人。为此,他的弟子专门跑去问德尔斐神庙的女预言家皮提亚,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富有智慧,神的回答是否定的。然而苏格拉底本人却认为自己很“无知”。有一次,他去考察那些自信在某一方面很有智慧的人,不久他就发现他本人至少有一点是超过他们的,即他不为自己的愚昧所蒙蔽,知道自己的“无知”。他明白神的意思是能认识自己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4.从现实中积累
李小双曾两次被国家队拒之门外。从专业角度来看,他体型并不理想,且力量也不足,而美和力是选拔体操苗子的基本条件。但小双并没有向定论低头,没有向权威让步。 他凭借对自己优势的分析和判断,迎难而上。 他认识到自己气质好、训练刻苦、意志坚强, 相信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经过艰苦训练,小双终于用实力敲开了国家队的大门,并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凭借 “团身后空翻三周”这一高难动作,成为当之无愧的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金牌得主。
5.从名言中积累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2)一个真认识自己的人,就没法不谦虚。谦虚使人的心缩小,像一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结实才能诚实。——老舍
(3)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得多么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巴甫洛夫
(4)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卢梭
(二)这样运用素材
[精彩片段]
“蛰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轼。
[领悟] 作文片段开篇以苏轼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词作串联而成,以词的形式加以概述,颇富文采。接下来详细叙述苏轼命运多舛,让他对社会、对人生、对自身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并引用其词句印证这种对自我的正确认识。结尾一句点题,指出“认识自我”成就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轼”的中心论点。这段文字语言优美,辞藻华丽,对素材的深刻领悟和灵活引用是突出的亮点,这是运用课本素材的最高境界,值得学习。
[精彩范文]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冈,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这里,他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栏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他的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这是怎样的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鬂如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7012819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