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反思:《认识时间(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 ·下一篇反思:听《好玩的冬天》课后反思3篇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学反思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学反思
中山一中历史精品课程组
《资治通鉴》是古人重视以历史为镜子的典范。但历史的借签、历史的智慧,不是无意识得到的,需要对历史的理解、感悟和反思。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应该是反思历史,寻求借鉴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但由于历史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即它具有过去性,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历史知识好像是死的,学习历史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这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认识不足,引不起充分的重视,造成他们对历史知识不易理解或感觉枯燥、乏味,也就更难达到历史学科的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了。
那么,怎样把“史”变“活”呢?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的教学反思,我觉得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之一。所谓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老师将历史知识的重点、难点、线索等内容通过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将问题融入故事中了,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本课的内容相对简单,问题是如何通过历史材料将每个框题的内容串联起来.最后针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历史概括、比较能力,可以在课后的小结中理清一下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相关的思想,了解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
在一节课当中,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首先,课前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其次,课中利用故事设置问题,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我为提供了两个凡是的材料,让学生神回那个时代,在这样的气氛下,教学能够很好进行下去。再比如:讲到邓小平理论的时候,我联系中山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发展,让学生联系中山本地历史产生更直观的史感.最后,在课后利用问题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