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说课:《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说课稿
- ·下一篇说课:小学数学一年级《比一比》说课稿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新课标要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在二期课改新教材高中语文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本单元的篇目除了都是古典文言外,还有一个阅读的共性:探讨人生和艺术的至高境界,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单元分析:
本单元所选六篇文章,其中三篇讲读课文,三篇自读课文,虽然都是古典文言文,但所选文章的体裁差异很大,跨越的时空很长,比如,主讲篇目中,有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语录体散文《论语》中所选的《侍坐》,有唐代白居易的古体长诗《琵琶行》,有从清代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中所选的《香菱学诗》;自读篇目中,有东晋末陶潜所写的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赋体文《归去来兮辞》,有清代侯方域所写的《马伶传》,有清代著名的诗词评论家王国维所写的《人间词话》。而且这些文章相对比较容易,没有太大的文字障碍,对于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阅读篇数的高三学生来说,疏通文字不成问题,所以,教读这几篇文章应该把重点放在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的体会上,通过这几篇文章,让学生穿越历史的天空,去和前代的文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体悟他们高尚的情操,汲取他们精神的食粮,从而养育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学习本单元,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形式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对作者的经历有大致的了解,对作者的性格有大致的了解,对文本中潜藏着的要义能理解领悟,甚至走出文本,形成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思想。
课文所选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先秦诸子散文《论语》中的一篇。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苑中一座异彩纷呈的花坛。它给后人的启迪无限丰富,使人叹为观止。而《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孔子的哲学、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资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描写了师生畅谈“志”——理想的情景,气氛和谐,用生动的对话描写和传神的情态描写使人物的个性鲜明。
(三)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教学则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是书面语言,口语基本上不再使用,因此培养感悟能力就有了其特殊性,而培养语感能力就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节奏特征,训练文言的特殊语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用了极简省而传神的笔墨,记叙了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师生之间关于“志”的一次充满情趣的对话。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完成对孔子师生不同性格的具体体认。其次,借助课文内容,重点训练对常用词语、常见句式等的理解和把握。其三,重点赏析精辟的语句,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会评价孔子和他学生的性格和思想,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就本课的具体情况,我准备分两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简介课文有关知识,学生初读、自学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第二课时检查自学,导读课文,在上一节理解本课内容的基础上,鉴赏品味课文,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孔子的思想性格。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敏锐的语感,通过积累词语,熟悉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3.情感目标:本文描述人物神态、语言以表现人物性格志趣很有特色,认真分析鉴赏,可以了解孔子教学思想、人格魅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古人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这对我们今天追求理想,塑造自我,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仍极有启发。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狠抓朗读和背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理解朗读,再朗读背诵。2.辨析多义词:如、方、与。理解和掌握则、尔、以、者等词语以及文言疑问句的用法。3.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课文最后部分是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如果不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就难以准确地理解,尤其对没有读过孔子《论语》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法;等等。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本堂课是我教学得第二课时,最重要得课前准备是对上一节课得文言字词和文章得内容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为本节课赏析人物性格和形象做准备,以提高本堂课的学习效率,因此,我准备在上本课前给学生布置好以下复习任务:1、读准本课字音,读不准的字自己查字典和词典解决。2、读熟课文,做字词句小练习,进一步熟悉文本得内容,结合注释比较准确的翻译语句的意思。
教师则编写和印发有关《论语》的资料: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诗、书、易、礼、春秋、乐)七十二人(据《史记•孔子世家》)。在教育上,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对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有重要贡献。
(2)《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弟子编集的儒家典籍,共二十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内容是记录孔子的言行,有孔子应答弟子和当时的话,也有关于弟子间谈论孔子言论的记录。总体上来说,可称为语录体散文。章节简短,语言朴素、比较精炼扼要,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格言,有不少是从《论语》中继承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