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公文:康师傅绿茶促销活动策划方案
- ·下一篇公文:关于优质课观摩大会的心得体会
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水口镇典型材料
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积极推进扶贫开发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水口镇典型材料
一、基本情况
水口镇位于黎平县东南部,地处黔、桂、湘三省边陲,是黎平县南下两广的重要通道,是“厦蓉”高速公路入黔第一站。全镇总面积260平方公里,辖37个行政村,25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870户,总人口36869人。水口镇属全省2类贫困乡镇之一,有一类贫困村16个,二类贫困村7个,三类贫困村5个,贫困户2586户,贫困人口12930人(按照我国最新的贫困标准)。
二、具体做法及工作经验
第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扶贫开发部门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技术专家也多次到我镇进行实地调研、指导,我镇也及时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镇直有关部门及各行政村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负责扶贫开发的领导、组织、协调、规划方案编审、项目建设督促检查等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镇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扶贫工作站站长、财政所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从扶贫、财政、农业、水利等部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
第二,深入村寨,广泛宣传。明确了指导思想、建设任务、主要技术指导、政策扶持、保障和具体措施等。全镇领导干部职工分成四个工作站分别深入农村基层,广泛宣传动员群众,耐心向群众解释扶贫惠农政策,同时还采用广播、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来激发群众热情。
第三,明确任务,落实职责。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包一个项目村抓工作,明确一名干部职工驻项目村开展工作。镇政府与工作站、工作站与驻村干部、驻村干部和各项目村层层签定了责任书,分工落实,明确职责。
第四,深入基层,扎实开展工作。各驻村干部必须深入基层跟群众、村干同吃同住同劳动,必须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否则驻村干部不准离开所驻的项目村。
第五,加大督促工作,确保项目进度。镇督查工作组分阶段地对各项目村的项目建设工作进行全面督促检查。各村和驻村干部必须每10天向镇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扶贫工作站上报一次进度和工作开展情况。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通报各村情况,实行挂黄牌制和诫免谈话等措施,同时向县和相关单位上报进度和工作开展情况。
第六,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对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项调度、封闭运行。坚持计划到项目,资金到项目,核算到项目,并按规定的程序拨付资金。 [pages_luzhuba] 三、起得的成效
黎平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水口镇是扶贫开发工作二类重点乡镇,开展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以来,水口镇人民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开展产业化扶贫,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镇为对接“两高”过境契机,制定了符合全镇发展实际的“115”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即:以经济强镇为目标,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发展茶叶、油茶、药材、杨梅、商品牛五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开发建设,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扶贫事业取得新成就:全镇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贫困村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贫困乡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较快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1764人减少到2010年末的6853人,下降 58%,年均减少491人;二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到2010年底,全镇人均收入由2000年底的523元增加到2988元,净增2465元,比2000年番了2.5番。三是扶贫产业稳步推进。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围绕两茶一游”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强有力的项目支持下,广大群众对种植“两茶”的极积性异常高涨,形成了“户户都参与、人人得实惠、村村有产业、寨寨有基地”的产业新格局,十一五期间我镇新建优质茶园7548.5亩、新建高产油茶基地7462.7亩,户均拥有油茶园和茶园各1亩。“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加大对“两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种植和改造更新,预计“十二五”期未,我镇优质茶叶种植面积将达20000亩以上,高产油茶林稳定更新达30000亩以上,单此两项预计人均纯收入可增加6000元。形成产业有规模见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四是生存条件逐步改善。随着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入,“厦蓉”高速公路水口段即已建成通车,水口又是“厦蓉”高速公路入黔第一站,这极大地改变了边远山区经济发展条件。至2010年底,全镇先后完成通村进寨公路34条321公里,较“十五”末增加128公里,增长66.32%,实现村村通公路,75%自然寨通公路。全镇水利设施基础条件明显改善,10年来共投资400余万元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及维修100余处,使1万余亩低产田做到旱涝保收;投入245.57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47 户;完成人畜饮水安全22个村14560人;完成消防水池建设138口;完成30个自然寨1560个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安装工作;解决发展产业困难农户贷款贴息116户13.56万元。五是社会事业较快发展。2010年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8‰,比规划目标任务低0.82‰;出生率为12.97‰,比规划目标低1.03‰;大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两基”国检顺利达标,初中教育成效明显。到201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23%,比2005年提高2.26%;初中毛入学率为99.24%,比2005年提高5.48%;完成24个村1440平方米的级卫生室建设和镇卫生院住院部的扩建工程,医疗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参合率达9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建立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两个确保”实现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72.97%,基本实现了通邮、通电话、通电视。六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五年来,在县扶贫部门等有关单位的安排和指导下,全镇共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45期,参训人数达6450人次,基本上达到了每户都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每户都有一名科技明白人。同时,实施“雨露计划”完成“两茶”种植、管理、加工等技术培训1342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