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新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2.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案
- ·下一篇教案:写作《学写故事》教案
新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3.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
板书设计:
2.1在观察中比较
不同的比较方法
长短 高矮 结果不同
课后反思:
2.2起点和终点
主备人:宋文建 组长签字: 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学习用纸带测量。
教学难点: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二、聚焦
1.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2.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3.揭示课题:起点和终点。
三、活动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1)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2)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3)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1)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2)老师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
3.纸蛙跳远比赛。
(1)发材料。
(2)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3)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4)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四、研讨
1.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
2.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3.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
板书设计:
2.2起点和重点
①对齐起点
②比较终点
课后反思:
2.3用手来测量
主备人:宋文建 组长签字: 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过程与方法:
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意识到细致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教学难点: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