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

2018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03-02 01:56:22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54——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当时统计)。
28——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到1949年革命胜利,历时28年)。
史料3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这样说:“毛泽东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实际上也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史学家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教师:请结合中国近代史及本课内容,谈谈你对这些评价的看法。你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学生依据教材回答,老师点拨:
(1)国内意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这一百多年来,外国侵略者是怎样勾结封建统治者压迫中国人民的?
学生1:西方列强相互勾结,多次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2:劳动人民头上压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教师: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能扬眉吐气,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是巨大的鼓舞,极大地增强了他们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信心。
教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进行点拨:
(1)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4)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5)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6)广大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斗争。
(7)国民党自身的腐败。
三、西藏和平解放
教师:(过渡)新中国成立之际,全国领土是否已经全部解放?西藏在什么时候解放?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和经过是怎样的?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1)开国大典时,西藏宗教领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致电毛泽东主席,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希望早日解放西藏。(2)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各省以后,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中央人民政府多次希望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3)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4)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受到西藏各界的热烈欢迎。
教师: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教师:不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想把西藏从祖国的大家庭里分离出去。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如果有谁要将西藏分离出去,我们坚决不答应。因为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设宣政院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清朝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以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需经中央册封。1727年,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新中国成立后,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中学生,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而不是整个祖国的统一,同学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回归祖国?
学生:台湾没有回归祖国的怀抱。
教师:我国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全实现,需要我们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课堂小结
1949年10月1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实现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的确,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到开国大典的举行,再到西藏的和平解放,无不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和巩固新中国时的高瞻远瞩和非凡睿智。这为社会主义建设构建了良好的开端,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中国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板书设计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备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二、建立新中国——开国大典
三、西藏和平解放

上一页  [1] [2]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7012819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