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

《换个角度看问题》教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03-02 01:47:59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换个角度看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提出论点的方式。 
2.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 
3.学习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学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老板愁于 
重新设计安装花销巨大,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住客走进电梯室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变换角度看问题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迂回(yū) 宛在(wǎn) 开辟(pì) 僵化(jiāng) 生物碱(jiǎn) 
囿于(yòu) 弊端(bì) 过滤(lǜ) 盲目(máng) 奏效(zòu) 梳理(shū) 
(2)理解下列词语 
【迂回】进攻的军队绕向敌人深远侧后作战。 
【开辟】打通;开拓。 
【梳理】用梳子整理(须、发等)。 
【奏效】取得成效;见效。 
【弊端】弊害的所在。由于制度上或工作上的漏洞而发生的损害公益的事情。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避而远之】指对某事或某人不喜,厌恶或恐惧,所以避开,远远地离开。 
【万无一失】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 
【全然不顾】一般指专心做某事。 
【克敌制胜】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3.本文谈论的话题是什么? 
如何换个角度看问题。 
三、研读课文内容 
1.文章开头引用《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引出话题,增强阅读趣味。 
2.文章第2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 
3.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4.第5段中“一条道跑到黑”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指不能换位思考,脑子不灵活。 
5.阅读第5、6段,用自己的话解释什么是“直线式思维”“习惯性思维”。 
直线式思维就是遇事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一条道跑到黑的思维方式。 
习惯性思维就是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旧路上徘徊的思维方式。 
6.第5段中“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中的“有可能”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去。“有可能”用在这里说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是“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的前提条件,但很有可能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如果去掉的话,说法就成了肯定的,与原义不符,“有可能”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7.文章第6、7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特点? 
举例论证。第6段从反面举例,第7段从正面举例。 
8.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第9段的事例。 
赫伯布斯运用逆向思维发明了吸尘器。 
9.文章第10段的两个事例为何没有详写? 
因为第9段已有能证明“逆向思维出成果”的详细事例,此段点到为止即可。 
10.文章最后一段能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删。最后一段是对前面事例的总结,呼应了中心论点。 
四、拓展延伸 
1.请你用从中学到的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本领,用反向思考、侧面思考解决下面的难题。  
(1)一个小女孩,常爱在地上打滚,害得妈妈不敢给她穿新衣,大家束手无策。  
示例:给小女孩穿上洁白的衣裙。 
(2)学校的木门被淘气的同学踢破,屡换屡破,校方无计可施。  
示例:给学校装上玻璃门。 
2.你已经明白了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内涵,那么,请你仿照下句,给自己也给朋友写一句话。  
玫瑰虽美,但花下荆棘丛生;其实,换个角度也可以看作:荆棘虽多,但刺上却盛开着美丽的玫瑰! 
示例:彩虹虽灿烂,但其前总有暴风雨肆虐;其实,换个角度也可以看作:虽有暴风雨肆虐,但风雨之后,就有灿烂的彩虹! 
五、总结全文 
本文从一则故事引出要谈论的话题,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水到渠成地提出中心论点。引用诗词和名言论证,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而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拘泥于直线式思维和习惯性思维,要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 
      换个角度看问题 
从一则故事引出论题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 
分析归纳出中心论点 
↓ 
从多个方面论证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 
归纳总结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

作者:佚名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7012819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