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语文说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说课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03-16 16:11:56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本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二课,在全册中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同时也突出了课文本身内容的重点性。前边讲了金与南宋对峙、剑拔弩张无暇他顾之时,逐渐强盛的蒙古族迅速兴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弯弓射雕”,打败了蒙古其他部落完成了统一,其孙忽必烈进一步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元朝。他们功勋卓著,光前裕后,永载史册。蒙古族发展之速引人瞩目 ,元朝版图之大空前绝后,元朝的历史地位不可忽视。它对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由于它崛起之快,根据社会发展规律也决定了它衰亡之速。朱元璋建立明朝完成了改朝换代,使历史波浪式向前推进。

   2、本课内容和学习本课的意义:本课由“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忽必烈建立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三部分组成。学习本课,大纲要求学生掌握主要内容和文天祥抗元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通过理解和分析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从而达到对元朝历史地位的正确认识;通过学习“民族融合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的加强是在元朝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本课重难点:重点是蒙古族兴起和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及元朝的历史贡献。因为蒙古族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其杰出领袖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功勋卓著,曾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忽必烈统一全国建立了元朝,使元朝疆域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最为辽阔,考试往往设题。

难点是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由于初一学生思维的限制,知识面尚不宽广,对于行省制度的作用及民族融合发展条件的理解往往偏颇甚至模糊不清,需设喻点拨,使其能通过树木见森林。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因“大纲”的规定,故应尽量遵循大纲要求去粗取精抓住主要矛盾一节完成。

三、教具:多媒体。主要让学生观察有关本文的几幅图画。进行直观讨论,能提高兴趣激发求知欲。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油田学生,见多识广,有一定的表现欲。经我上学期努力培养,基本具备了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能力,较能正确地理解、分析和概括开放性问题,因此通过科学地调控,调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使能上挂下联,灵活掌握、运用课本知识。

五、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生存》一书也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根据上学期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训练,大多数都学会了自学,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积极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指导,使之会抓主要矛盾,且能举一反三,少走弯路。根据新课改要求,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积极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就不是真正的教学活动。教学应践行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充满生命力的生态课堂运行体系,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加深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科学和人文素养。因此,我计划采用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创设探究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展开探究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延伸探究空间,养成探究习惯,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效的落实三维目标。

六 、 教学过程:采用一导、二读、三记、四展、五验收一条龙式。

(一)导,即提问式导入:同学们,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待回答后接着自述:除契丹、党项和女真以外,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接着屏幕显示铁木真的画像)并让学生讨论指认这就是他们的首领成吉思汗,曾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屏幕显示忽必烈的画像)让学生指认这是他的孙子忽必烈,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元朝。成吉思汗为什么令人如此尊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贡献?(宣布并板书课题)请读课文。这样由复习上节内容自然导入本节学习,并点明了重点,适合学生喜欢探奇的性格特点,使之快速进入状态,急欲从教材内去寻找答案。

(二)读,即阅读课文寻找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实际上多数学生早已预习并阅读了许多课外历史材料)。《中国校园文学》里写道:“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多数具备了积极阅读的能力,极利于后面课程的学习。

(三)记,就是标记教材的重要内容,或拓宽编撰,或记录疑难、或背记要点,有必要应展开讨论与争辩等,比记得简明扼要,比记得丰富多彩。这样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科学和人文素养。

(四)展,就是把所读、所记、所思以及争论中所得进行展示,这是本节的重头戏。顾炎武谈学习时说过;“博证、贵创、致用”,即学习要广征博引,贵在创新,结合实践运用。学生经过自渎、标记并阅览了课外有关铁木真、忽必烈、文天祥、《马可波罗行记》等故事,差不多都能正确把握教材要点。我首先让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个人知识展示,给他们一个自由创新的平台,使之能无拘无束,敢于大胆的想,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成员可分别写在纸板上;或指定两个学习小组分别在黑板上边讨论边书写)。这样能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宽广。此法可能有个别学生偷懒,只听不说,我发现后就个别设问。总之,这样可使每个学生当堂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下一步让各小组推荐代表(可轮流坐庄…)把本组疑难、独创或新发现提出来在全班展示,这样做能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心理学告诉我们:“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难问题的教学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我只以辅导员的身份极力捕捉“新”与“异”。这时可能有人会提出:“文天祥抗元正确与否”的问题,需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如:忽必烈在当时政治经济基础上发展壮大,建立元朝完成国家统一,这是大势所趋;文天祥是明末朝廷重臣,封建忠君,要力挽垂危王朝,对外民族进行坚决斗争,也是人性使然,表现出的不畏强暴,凛然正气的汉民族英雄形象值得我们学习。这时可组织学生争辩:假如你是文天祥,假如你是忽必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0000602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