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学校: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学校教务处工作总结
- ·下一篇学校: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幼儿心理学教学计划
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及有关要求
教师在写教学反思日记之前,着重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之前的计划或期望是什么?实际的教学情境如何?期望与实际情境间是否存在差距?为什么存在差距?
v(1)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今天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为什么?
v(2)今天的教学对学生都有哪些帮助?举例说明。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否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为什么?
v(3)今天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安排了哪些教学活动?其优缺点各是什么?
v(4)今天是否设置了特殊的教学情境?其目的是否达到?为什么?
v(5)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v(6)我在今天的教学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方法好吗?为什么?
v(7)今天的教学对我明天的教学有何帮助与启示?
理论阐释: 教师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实践性针对性反省性时效性过程性评价性
教师反思日记是教师反思的文字记录,即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与规划,它既包括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与体会,也包括对教学工作甚至自身教育理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反思日记没有固定的写作内容与风格。写反思日记必须做到“有感而发,有感而记” 。
[pages_luzhuba]——部分学科备课的重点要求
(1)作文
每学期大作文不少于8篇,要有“指导”和“讲评”备课。作文指导备课要结合训练点,写清习作要求和习作重点,有指导过程和方法,要给学生以充分构思与交流的时间,提倡教师写下水文。讲评备课应包括:整体情况分析、教师精批的内容、集体评议、进行修改几个部分。
教师要注重口头作文的训练。
(2)数学学科:复习课板书应体现知识网络。
(3)英语学科:要有必要的情景创设和活动设计。
(4)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目标确立时应区别于学科课程,要把侧重点放在能力、情感、行为习惯、非智力因素方面。
(5)信息技术学科:教案中要体现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
——关于备课管理的几点意见
(1)因人而异,分层要求
教案是为教学服务的,要充分体现实用性、可信度和可操作性。要力求改变照抄照搬教案,与上课相脱节的现象。为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提高备课的质量,可根据学校、教师、学科等实际情况,有所区别,分层要求。
基础层的教师要做到备课规范化,教案要写得详细些,达到备课、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
成熟层的教师可以在规范化上放宽要求,在备课时,把主要精力和侧重点放在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上,放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上,放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上。在教案编写时可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某些重点环节,精备每个序列或单元中具有典型性的内容,形成并展示个人的教学特色。(精备的内容要在教案上端标示“精备”字样)
对教师层次划分与不同要求,各校可根据本校教师实际情况而定。
对身兼多年级、多学科的教师,学校可根据总体工作安排和教师主攻方向,有侧重点的选择某些学科和年级备详案,其它可备简案,但备简案的年级或学科中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详案。
(2)提倡教案形式多样化
教案的形式应取决于学科特点,取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经验与个性。不必整齐划一。教师还可以把教案与教材结合使用,提倡教师在教材上圈点批注。教案模式多样化应有利于教案的实际应用与创新。(体育学科应按体艺卫股的要求备课)
(3)关于资源共享
备课时,应注意及时吸收新的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特别是青年教师,可参考优秀教案,完善自己的备课思路,要注意学习与借鉴,但切忌照搬照抄。条件允许的学校要充分发挥年级组、教研组的作用,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在深入分析每个单元(或每个系列)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自身优势,确定每个人的主攻方向和备课重点,而后通过集体研讨,达到教案的整体优化和资源共享。
(4)保证备课的时间专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保证备课时间的专用,不要本末倒置,侵扰正常备课乃至教学的其他环节。
(5)努力实现“备课(集备—个备)—一课一案,一案一签定---上课—课后反思”教学四环节的持续、和谐、递进发展。
(十二)学生作业要求
1、作业的功能
(1)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
(2)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过程与方法,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
(3)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重在体验和实践。
2、布置作业的原则
(1)在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
除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大部分作业的内容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也就是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
(2)在容量上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
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对学有余力或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
(3)在形式上,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
要改变单一的文字式作业形式,可以布置一些操作、实验、口头完成的作业;可以在课堂内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4)在评判上,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教师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判的过程中来。在评判结果上,要尽量使用激励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作业的类型
(1)巩固性作业:以巩固教学效果最佳值为数量标准,避免数量过大,次数失控,讲求科学性,不搞无效的机械重复。
(2)比较性作业:把正确与不正确的几种答案都给学生,由学生通过比较、选择、判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检验与考查,在比较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