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公文:2018年全省邮政管理工作会议局长发言稿
- ·下一篇公文:2018年全市道路运输工作会议道路运输管理局局长发言稿
2018年教育体育工作会议发言材料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七是群众体育工作成效显著。建成131个社区健身园,14个多功能运动场和笼式足球场。全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50余项次,直接参加活动人数达到15万人次。积极开展“一街(镇)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创建活动,18个街镇中已有16个街镇具有了自己的品牌项目。20多支群众健身队伍在全国比赛上获得13个一等奖。圆满举办了全国第十三届全运会火炬传递活动,顺利组织了6个群众比赛项目和1个竞技项目的全国比赛。我区37名运动健儿在全运会比赛中,共获得5枚金牌、4枚银牌、7枚铜牌,为新区人民争了光。教体委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被授予第十三届全运会竞技赛区优秀赛事承办单位和群众比赛最佳赛区称号。
与此同时,在全区创卫、创文、环境治理等重大工作中,我系统始终为政府作劲,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区先进行列。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一是靠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二是靠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三是靠全系统广大干部师生恪尽职守、拼搏奋斗。在这里,我代表区教体委向一直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向全系统广大干部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建设教育强区、争当行业排头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二是党的建设工作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党员干部队伍中,政治意识、政治观念还需要觉醒和树立,个别领导班子软弱涣散的问题还很严重,一些党员干部对从严治党的认识还有相当差距;三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较为突出。随着新区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老城区改造空间不足,教育资源配置相对滞后,尤其是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四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潜力不足。新区教育整体水平与发达地区、全国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教育理念不新,教育创新不足,办学特色不彰,校园文化不显,管理水平不高,尤其是教育质量还有很大差距,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领军人物和先进典型,缺乏各类教育家,缺少教育骨干、学术精英。
同志们,2018年将是具有战略机遇的一年,党的十九大向我们提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我们提出优质教育的新期待,xx新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建设赋予了我们新使命,我们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历史人办好历史事的境界,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肩负起历史使命,以饱满的热忱、坚定的信心、百倍的努力,昂首前行,携手踏上新征程!
我们必须倡响“建设教育强区,争当行业排头,创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并以此作为全系统共同努力的奋斗目标。
一、必须坚守“质量建设这个主阵地”,着力提升教育发展的内涵品质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教育内涵建设的根本要求,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源泉,也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
一所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必须以优异的教育质量为显著标志。坚守主阵地,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应当所为、职责所在。
(一)要在质量内涵认识上更深刻
全面认识教育质量,必须站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必须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内涵,必须坚定不移地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必须突出文化基础这个重点任务,突出学科知识这一核心任务。没有教学高质量就没有教育高水平。我们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但没有“升学率”,学校就没有生命力和说服力。2017年中期工作推动会在质量问题上就已明确了“突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本思路,下一步我们要在继承、巩固的基础上再完善、再创新,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放在重要的位置。必须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充分发展、全面发展实施教育;必须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摸式;必须立足课内,同时兼顾与课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要在落实“立德树人”上更加强
把脉我区的学校德育,我们感到德育工作存在两个极大的薄
弱环节,一是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脱节;二是德育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以及形式的脱节。为此,我们应从遵循育人规律,构建科学渐进的德育体系的角度出发,积极主动探索学校德育建设的一体化。
一是德育理念一体化。德育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规律性很强的工作。只有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实施,才能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才能避免形式化,体现科学化。应根据人的发展目标,将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衔接作为德育工作的战略思考,一同设计、一同布局、一同建设。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统领,才会实现真正的“立德树人”这一目标。
二是内容体系一体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重点,建立符合各阶段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无缝对接的内容体系。
三是课程建设一体化。要强化“学科德育”的重要性,挖掘专业教育课和各学科课程的思想教育内容,使每个课任教师都担负起自己的育人责任,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四是教育方式一体化。突出“以德育人”主题,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立德树人”的全方位的锤炼体系。既要注意遵循各年级各学段衔接规律,又要“横向贯通”,发挥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功能,还要着力提升新媒体、新形式的第三课堂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更要注重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拍、合力作用。
五是实践载体一体化。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有更新认识。开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最深厚的软实力,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所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学校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负有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每个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思考,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教育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有科学载体。各学校必须大力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领悟其精华,感受其魅力,接受其洗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融合,使每个师生都能在学校学习生活中有感悟、有领会,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落实、落细、落地。要将我们刚刚试行开展的“家校结合建设”“三文明”创建这两项重大活动,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丰富其内容,创新其形式,各年级段、各学校做到无缝对接,驰而不息地加以推进。要有有效机制。要把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努力做到“三进”“三入”。“三进”即:一是进课堂,强化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艺术等主要学科的主导作用;二是进活动,要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是进网络,利用校园网、家校通、自媒体等宣传传统文化经典,展示传统文化教育成果。“三入”即:一是入发展规划,传统文化教育绝不搞一时一事,而是纳入长期的学校发展的重大活动;二是入教师队伍建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列入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传统的师德师风;三是入评价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综合评价的重要项目。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