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语文教案人教版必修四4.柳永词两首【译文】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4课《柳永词两首》精品教学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02-10 14:31:43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留  恋  处,兰舟  催  发。 执手 相看  泪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催着出发。握手互相看着,满眼
眼 ,  竟  无语     凝    噎    。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念  去去  , 千里    烟波, 暮霭沉沉想到离别后,越走越远,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
楚 天    阔  。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多情自古     伤   离别,更那堪,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恰逢这
冷落清  秋节!             今宵酒醒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
    何处?    杨柳岸,   晓风    残月  。时会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此  去 经 年,           应是  良辰这一去,年复一年,(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日子、
好 景    虚设。便纵有千种 风情,更与何人 说 ?好风景,也如同虚设。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同谁去诉说呢?
                                          
(一)读准字音
1.堤沙(dī)        2.天堑(qiàn)
3.珠玑(jī)   4.罗绮(qǐ)
5.叠 (yǎn)   6.嬉嬉(xī)
7.箫鼓(xiāo)   8.吟赏(yín)
9.雨霖铃(lín)   10.骤雨(zhòu)
11.凝噎(yē)   12.暮霭(ǎi)
(二)写准字形
1.和ǎi(蔼)暮ǎi(霭)拜yè(谒)è(遏)制   2.zhū(珠)玑zhū(诛)杀zhū(株)连zhū(蛛)丝马迹
3.罗qǐ(绮)jī(犄)角jǐ(掎)角之势yǐ(倚)靠   4.xiāo(箫)鼓xiāo(萧)条呼xiào(啸)xiāo(潇)洒
5.钱táng(塘)táng(搪)瓷   6.云xiāo(霄)今xiāo(宵)
(三)词语解释
1.画桥:雕饰华丽的桥梁。
2.云树:茂密如云的林木。
3.参差: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4.天堑:天然壕沟,多指长江。这里指钱塘江。
5.叠 :重叠的山峰。
6.清嘉:秀丽。
7.烟霞:指美丽的自然风景。
8.凄切:凄凉而悲哀,多形容声音。
9.长亭:古代设在路边的驿站,常为送别之处。
10.兰舟:木兰木做的船,这是对船的美称。
11.清秋节:凄清的秋季。
12.经年:年复一年。
(四)名句默写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5.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6.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0.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析词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2.赏析两首词中的重点词句,掌握诗词表现手法,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3.感悟《望海潮》的艺术魅力,感受当时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雨霖铃》中浓浓的离别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一)研习《望海潮》一词,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内容,完善下面的表格:
内容概括 具体体现(用原文词句填写)
上片:山水美丽,都市富庶
  都会
②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繁华
下片:湖山胜景,百姓安宁 西湖美景
人民安乐
盛赞孙何
 
明确:①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②形胜 ③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④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⑤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⑥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2.简述开头三句在全篇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答:                                                                                  
明确:从“形胜”与“繁华”两个侧面概括了钱塘自然环境的秀丽与社会的富庶、承平景象。
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7012819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