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语文教案人教版必修四4.柳永词两首【译文】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4课《柳永词两首》精品教学案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02-10 14:31:43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其中柳永的《望海潮》中仅用“         ,         ”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概括出来了。
(2)与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雨霖铃》中的柳永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的句子是:       ,    ,        !
(3)《雨霖铃》中虚设别后情景,把离别伤痛推向高潮的句子是:        ,        。
答案:(1)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2)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3)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二、阅读理解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满 江 红①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⑤吟,从军乐。
[注] 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8.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作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词人先写了一系列的静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芦苇萧索。然后写了动景:江上渔船飞快地行进,闪烁着灯火回归村落。“飞”“载”“归”,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
答:                                                                                  
                                                                                  
                                                                                  
                                                                                  
                                                                                  
                                                                                  
参考答案: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出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7012819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