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歪果仁儿”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02-03 13:17:40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 爱迪生救妈妈》:最近质疑很多,不再多说。
 
《小摄影师》:高尔基和一个男孩子的故事。
 
《矛和盾的集合》:看名字,以为是中国的,其实是英国发明坦克的故事。
 
《科利亚的木匣》:大家应该很熟悉的一篇文章。
 
《好汉查理》:看名字就知道,外国孩子。
 
《她是我的朋友》:越南小朋友。
 
《七颗钻石》:经典作品,善良的俄国小姑娘。
 
《妈妈的账单》:德国小伙伴彼得。
 
《卖木雕的少年》:非洲小朋友。
 
《卡罗纳》:选自《爱的教育》。
 
《乌塔》:自立坚强的小姑娘。
 
《夜莺的歌声》;苏联少年,后面课文是小英雄雨来。
 
《小珊迪》:卖火柴的小男孩,英国作品。
 
《地震中的父与子》:虚构的美国大地震的故事。
 
《半截蜡烛》:法国人,小编记得机智的小姑娘杰奎琳。
 
《一件运动衫》:美国小男孩买衣服的故事。
 
《小抄写员》:相信大家都印象深刻,六年级课文,这一课还有个中国孩子大家也熟悉,少年闰土。
 
《卖火柴的小女孩》:爱徒生童话。
 
《凡卡》和《汤姆索亚历险记》都是经典名篇。
 
……
 
这么一看的话,外国孩子确实多了不少,关键还在于,他们都是高大上的好孩子,几乎都没有缺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是不是因此就可以认定,我们的课文也崇洋媚外呢?那倒不一定。小编觉得这应该不是编者刻意为之,而是无意识之中造成了这样的事实。当然,随着部编教材(统编)的推行,行将成为过去式了。
 
大家知道,我们的语文课文可谓是博采众家,除了选择本国的文章之外,也收罗了国外的一些文章和经典小故事。本着我们的大国风范和好客之道,国外引进的都是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小故事,这类故事翻译过来自然就用了国外的名姓(刻意改成中国人,倒显得小家子气了)。
 
可是,国外选择多了,必然压缩了国内文章的空间……
 
无意中,就给人这样一种形象,国外都是好孩子,国内都是淘气包。
 
当然,既然很多人这么认为,我们就要改进,部编教材的推出,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基于此吧,从一二年级的新教材可以看出,国外的作品已经大幅度减少了(现在的重灾区倒在课外读物上,外国作品对我们形成了全面压制)。这个主要体现在小学,中学还是有必要选择和保留一部分国外的经典名篇的,不然我们真成了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了。
 
……
 
看来这位网友对教材相关熟悉,并且也做了统计和分析,我个人对此观点表示认同:小学阶段尽量少出现国外的文章,中学阶段以后有必要选择和保留一部分国外的经典名篇,但是我认为小学阶段少出现国外的文章不是刚才那位网友提出的:必然压缩了国内文章的空间……无意中,就给人这样一种形象,国外都是好孩子,国内都是淘气包,而是我认为国外的文章不适合中国的孩子。
 
我用谐音“歪果仁儿”来表达有两层意思:一是外国人毕竟与我们有地域文化的差异,学生不好理解;二是把这些“歪果仁儿”放在祖国的花朵里,开出的花朵能形端表正吗?
 
下面我来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一、国外的文章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英语学习要语感,语文学习也要!小学阶段语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和对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这是课标里面规定的!国外的文章都是翻译过来的,受翻译者水平的制约和语言表述习惯的影响,都不应是文本学习的最佳选择。
 
虽然《爱的教育》这本书被大家说的天花乱坠,但我想说:这本书我不喜欢。语言太生硬,一读就感觉是一本翻译过来的书。里面的话不太像正常的人(中国人)说的。当然,我这不是针对翻译者——我国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丏尊先生,而是不同语言有不同语言的表述习惯,翻译作品都是那个味儿。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小时候电视上播放外国电影,虽然都是由普通话标准的播音员配音,但听完一句话后,你马上会感到:这是个外国片,中国人的对话就不是这样!
 
语文教学是干嘛,就是让小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美,学习作者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法。这小学生都是要从这些文本中学习书面表达能力的,翻译作品,不纯不粹的拿来让学生学习,合适吗?
 
二、国外的情感表述方式不适合中国。
 
我们就从四年级第语文23课《卡罗纳》这篇课文为例。这篇文章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主要写了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他很伤心,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关心他、同情他,都用自己的行动安慰他的事。小作者的母亲不让他扑进自己的怀抱,只怕卡罗纳看见了会因为想起自己的妈妈而伤心。
 
这是外国人的情感表述方式,而不是中国的!
 
    咱们先看老师: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yo)!”
 
     先不说别的,就最后一个哟,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这么说,全班学生都会笑场——这老师神经了,怎么这么说话。其次,中国的老师也不会这么说,会在课堂上淡化这件事儿,可能到课下单独找她安慰一下,最有可能的是找事儿让她做,因为人一忙起来什么都会忘记。中国人安慰和帮助别人都默默的,含蓄的,这是中国人的表达方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7012819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