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语文试题九年级语文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作文范文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8-03-21 20:58:22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争取是一种选择,,; ,;,。
①选择是一种选择 ②“要”是选择 ③有比争取更重要的选择时 ④“不要”也是一种选择 ⑤放弃选择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⑥退让也是一种选择
A.③⑥②④①⑤B.⑥⑤②③④①C.②④③⑥①⑤D.①⑥③②⑤④
解析:三个并列的分句“争取、退让”,“要,不要”,“选择、放弃选择”,中间用“是、也是”连接;第⑤句中有“也不失为”是补充说明,放在最后。
9.请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3分)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的导师;,,;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厚重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领悟。
示例1:朋友,不只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更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示例2:读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远足。更是心灵的远足。示例3:成长,不只是成长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
10.补写下列诗词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白居易《望月有感》)
③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⑤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二、阅读(41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5分)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B.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心理的描写,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C.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D.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解析:B.选项里应该是“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
12.请简要赏析“疑是地上霜”中的 “霜”的妙处。(2分)
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2分) 
以人为镜
郑文贞公①魏征寝疾,上②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③其子叔玉。戊辰,征薨④,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⑤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⑥,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号为“文贞”。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妻(qì):以女嫁人。④薨:古代指王侯或高官死。⑤羽葆鼓吹:羽葆,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鼓吹乐队。皇家赐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⑥一品羽仪:一品官的礼仪。
13.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3分)    
A.悉辞不受 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B.征平生俭素 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
C.朕亡一镜矣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D.可以正衣冠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A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是“都”;B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朴素”“白色”;C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丢掉”“通假字,通无,没有的意思”;D选项里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分别是“帽子”“戴帽子”;故选A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他,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桂ICP备17012819号-1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