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说课:怀李叔同先生说课稿
- ·下一篇说课:九年级政治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龙卷风说课稿
龙卷风说课稿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学策略 1. 本课到底要教学生什么内容、及其用途。 本课是冀教四年级上册第22课,这是一篇介绍奇特的自然现象——龙卷风的常识性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人们的亲身感受和具体事例介绍了龙卷风形态的特异和气势的狂暴威猛。语言朴实,层次清晰,描写具体。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列举数字、举例、比较、比喻说明等多种方法,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人们遭遇龙卷风的感受,以人们感受之恐惧来写龙卷风狂暴猛烈的特点。第二自然段介绍了龙卷风的类别及其多发地。第三自然段生动地描写了陆龙卷形成后令人恐惧的声音、形状以及它带来的严重后果。课文第四自然段则以一个真实的事例介绍了海龙卷的形态,重点用数字来说明海龙卷比陆龙卷更巨大,更威猛。课文第五自然段是对龙卷风旋转速度的推断,还没有准确的测量方法;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龙卷风有许多不解之谜,还有待以了解和预防。
在这节课中,主要教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句法读懂课文。
学习抓关键词句法读懂课文,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龙卷风形态的特异和气势的狂暴威猛,同时还会让学生学会阅读文章的方法,使他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相对提高。
2. 本课内容选择依据 1(它在整个课程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包括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
选择依据 2(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 《龙卷风》是第七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都是写科普性的文章。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前面是《观潮》,后面是《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琥珀》《准时的登陆表演》虽然几篇文章都有科普性的文章,但是侧重点不同,体裁不同,理解方法也不同。
在本课之前,第四单元出现过以介绍点为主的课文
《形形色色的植物》、《爬山虎的脚》,学生初步掌握了抓关键词句读懂课文的方法,但是这一能力的增养在中年级是教学重点,要贯穿中年级教学阶段的始终。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很好地落到实处。
四年级的孩子正好处于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已经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孩子们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乐于表达、交流,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因为生活阅历有限,对许多事物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帮助。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本次课程打下了基础。本课以寻求知识、获取智慧为主题,引导学生细心体会,鼓励学生探索自然现象——龙卷风的奥秘,同时,在探索中获得知识,获取智慧!
3. 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人读本课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把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谈虎色变、特异、面目全非”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运用的列举数字、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围绕龙卷风“特异的形态”和“狂暴威猛的气势”重点介绍“陆龙卷”和“海龙卷”
4.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存在的障碍、学生差异 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学生不了解龙卷风,因此在课前要让学生查找龙卷风的资料,以便对龙卷风有个初步的了解。理解课文时,学生往往不能深入文本,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够深入。
班级中的个别学生,对于不理解的词语想当然地解释,会造成对文章理解的不正确。
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接受比较快,对于课堂上的问题或是练习,经点拨完成较好;而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在抓关键词句上欠缺,需要较多关注。
5. 本课的重点突破方法、难点化解方法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感受龙卷风“特异的形态”和“狂暴威猛的气势”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龙卷风声音和形态的重点词语,通过画重点词、对比、学一学等方式,帮助学生化解为难。引导学生品析理解,同时要注意作者按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择择恰当时机渗透“比喻、作比较、列举事例、例数字”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师充分利用远程上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6. 阐述本课各环节的安排及其依据、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约5分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30分钟,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当堂检测。约5分钟。检测学生本节课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谈话导入。约3分钟。简洁明了,复习旧知,为新授作铺垫。
二、感悟语言,品读文字。约28分钟。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交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体会文章的内涵
三、畅谈交流,拓展延伸 约3分钟。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当堂作业。5分钟
五、布置课后作业。约1分钟。
7. 本课教学活动设计
⑴层次性
⑵主体性
⑶多样性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风”吗?风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师:是呀,自然有万种风情,风也有千姿百态,今天我们就要认识一种极有特点的风。(板书:龙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