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幼儿教育论文

获奖学前教育论文:浅谈家长处理小事对幼儿的影响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2-06-15 10:03:22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获奖学前教育论文:浅谈家长处理小事对幼儿的影响
白沙县幼儿园  符洁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著名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谈到人的道德面貌形成时认为,人在开头的一刹那间,也就是尚处于天真纯洁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家庭是孩子的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最早向孩子传授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场所,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上的各种关系都通过家庭影响儿童。不同的儿童在不同的家庭中,通过衣、食、住、行和父母的言传身教,领会着自己在物质生产和消费关系以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形成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孩子面对的第一位老师是家长,影响最大的也是家长。那么家长在生活中该如何从小事去做呢?

一、学会爱

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是不要打骂孩子。蒙台梭台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打骂孩子可能会暂时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但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隐患,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要先学会去爱,爱自己的孩子。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但是有些家长爱的方式不对,例如,有一位家长,每天都晚晚送孩子来幼儿园,来的时候都是孩子们在吃早餐,妈妈要走的时候,孩子都不肯让他走,总要妈妈喂,老师说:“妈妈你先回去吧,老师来喂宝宝。”孩子就吵闹着要妈妈喂,妈妈也心软了,就喂了孩子了,喂完了,妈妈想走了,孩子又不肯了,要妈妈跟他一起上课,妈妈就狠心的走了,孩子在后面哇哇大哭。其实家长是爱孩子的,但不知这样做让孩子觉得哭能让妈妈留下来,每天都哇哇大哭,家长总是怪孩子,这孩子怎么这样呀,其实都是家长惯出来的。正确的做法是把孩子放心的交给老师,在快速的离开。还有一位家长,每天送孩子来幼儿园,孩子都哇哇大哭,抱着家长的脖子不肯下来,家长总是说:“你再不下来,我下午就不来接你了。”孩子一样不肯松手,这位家长都不知道,孩子听到这么说更怕家长走了就不回来了。更不肯松手了,我觉得这位家长应该用肯定的态度告诉孩子,小朋友每天都要来幼儿园,跟老师唱歌,读书,玩游戏,下午妈妈就会来接宝宝了。说完就应该把孩子交给老师,快速的离开。可能孩子会哭上几天,但至少他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他的,会来接他的,他就会慢慢习惯幼儿园的生活。

二,学会放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有意无意地包办了孩子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孩子如果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处处依赖别人,这无疑等于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也降低了他们的自立精神与自信心,会对孩子将来独立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孩子的动手能力差,主要与我们家长的养育方式和提供的环境刺激有关。有的家长非常能干,事必躬亲,大包大揽,甚至越俎代庖,使孩子丧失了许多锻炼自己动手能力的机会;有的家长过于低估孩子的自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什么事都做不了或做不好,甚至担心孩子损坏东西,于是包办一切;有的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知识培养,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动手能力差一点也没有关系,忽视了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不仅抑制了孩子一些自主性的举动和想法,更为严重的是抑制了孩子的创新意识,阻碍了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作为家长要学会放手。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这是一条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是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因此父母要转变观念,在教育孩子时,坚持能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如家中凡是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都应提倡让每个家庭成员参与,包括孩子。如能让孩子随集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也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一条途径。

例如,让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长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可以牵着孩子的小手来,在校门口经常看到家长不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姐姐,都爱抱看孩子来幼儿园,让孩子自己走路来幼儿园,他会觉得自己长大了,不能像小时候一样让大人抱,让他更容易容入幼儿园这个大家庭,更乐意上幼儿园。比如:上幼儿园时,让他自己准备换洗的衣服,放进书包里,这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动手动力,这些“小事”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三,学会平等对待

    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家长叫孩子不要做这,不要做那,这样做不好那样做不好,孩子不听,碰到好的家长还温柔的说,碰到粗鲁的家长直接就打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父母必须适时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孩子反省、改正,以建立正确行为。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父母更应平等对待在孩子,站在孩子的高度上看问题。但并不是说不能批评孩子,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以保护孩子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能力为目的。

例如:有一位家长,孩子在学校尿裤子了,来接园的时候,老师和家长说了:孩子今天尿裤子了。家长立马扳下脸,对孩子说:你怎么回事呀!干嘛尿裤子了!说得孩子都要哭了。对于这么小的孩子,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学习的过程,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孩子认真细致,有的孩子粗枝大叶;有的孩子心灵手巧,有的孩子笨手笨脚;有的孩子聪明伶俐,有的孩子精明能干,有的孩子天性活泼,有的沉默寡言……孩子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一些太求完美的父母特别注意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当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或在某方面不如别人好时,他们就忧心忡忡,就想立即帮助孩子改变,教会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去做。这时父母就已经在犯错误了,这就是剥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已经是不能平等的对待孩子了,这时的父母已经是一个指挥官了。这有一个例子:有位老师布置了一次作业,要求孩子做一件礼物献给祖国,孩子回家以后就想着怎样做礼物。表示对祖国的爱,孩子想呀用橡皮泥做一个漂亮的蛋糕,他作蛋糕的时候,他的妈妈看见了,说:不如在加上些漂亮的花朵。孩子觉得这个建议还不错,又添了许多花草。妈妈又觉得加上一句祝祖国生日快乐在蛋糕上不是更好吗?孩子也觉得很好,只是孩子不会用橡皮泥来做成字,他妈妈说我来吧,最后竟然都不用孩子动手,自己把蛋糕给做完了。在这个例子中,这个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让孩子完成作品,可是她不知这样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变成了一个没有自己思想的人,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没有一位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成长出色,只是错误的教育方法阻碍了孩子的发展。成长期的孩子,几乎天天都有变化,作为父母,要想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就必须舍得花时间,融入孩子的生活,与孩子平等地交流,真诚的沟通。拿出时间与孩子交流,比拿出金钱更重要。
   孩童时代的每一种体验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迹,孩子没有“小事”,每件小事都是深刻地影响着他成长的大事。每件小事都驴子身上的稻草,总有最后一根,能把驴子压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和孩子的关系,都能使孩子的世界和未来全然不同。
参考文献

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版,467页。

(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522页。

陈鹤琴,《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Tags:学前教育论文

作者:佚名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桂ICP备17012819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