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作文:《致青春》读后感
- ·下一篇作文:征文-我心中的那本育儿经
《教育走向升本》读后感27篇
有这样一段语言写的很好:“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财富,那就给他寻找财富的信心。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智慧,那就给他获得智慧的信心。如果我们不能代替孩子生活,那就给他生活的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可能无法教给孩子所有的知识,但我一定会竭尽全力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与信心。
杨双 《教育走向升本》读后感
“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真正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并且让这种想法变成我们积极的行动,转变观念。因此也要求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因为方向比方法更重要。当然,对于“少教多学”的“少”与“多”,要辩证的对待,不能按时间来看待少和多。同时,我认为还有一个观点必须明确:“少教”——教师用的时间要少,学生活动的时间要多,教的内容主要应该体现在:培养兴趣、培养能力、掌握方法上。
“多学”——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应该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习。“少教”不是不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解决好教什么,那些是学生最需要解决的东西,“少教”重在教方法,这是最根本的。我们教了一点东西,能对学生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效应,就应该让学生多学。让“少教”成为一种意识。这样我们才会让学生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才是我们的智慧所在。
杨双 《教育走向升本》读后感
生本教育就是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主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教育。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已经落伍,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我以前一直觉得,作为教师,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能提高成绩,只要自己做得多一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最后并没有取得我意想的结果。通过我校生本教育的开展学习,从“生本教育”中体会到什么才是教学的重点,什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能力才是培养的重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自主的学习。教师转变角色,由演员变为导演,由保姆变为老师,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于学生的“学”。“生本教育”中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吗?所以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老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习、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刘莹莹:《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生本教育第四章提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生本课堂带来的 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师本教育将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经验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探索,在合作、交流、探索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与此同时,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等。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也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刘莹莹:《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生本教育第三章多次提到“无为而为”的思想,我们的传统教育中过多的强调了对学生的干预,也就是强调“有为”,“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的事更多;而且”无为“是学生自发的内部需要的做事,只有这样不成为负担的东西才能成为永恒。在教育中,教是为了不教,善教者少教或甚至不教。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其实原因其实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一旦学习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生本教育认为人之初,性本学,也就是说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是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也就是说学生是乐于学习的,喜欢探究的。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或者说是教学的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也会快乐地学习,没有压迫感,没有抵触情绪,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应当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天地。相信学生学习的潜力是很大的。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