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观读后感

《教育走向升本》读后感27篇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5-21 13:59:18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儿童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儿童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儿童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儿童进行打磨。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儿童进行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儿童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有教师都应力争做到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学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沙丽:《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这句话对我原有的教育思想几乎具有颠覆性。
好像什么事情的发生都是一个轮回转世式的循环上升,走进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一切都是那么浅显,我想人类童年时代的教育亦是如此,的确,孔子有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强而弗抑”想来两千年前古人就有这样的教育头脑,真是很自然又很令人惊叹。很简单的道理——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发展。可是在我们的教育领域和教育生涯中,尊重了课本,尊重了编者,可是唯独把我们课堂中最具创造性最具人格独立性的的资源——学生忘记了。
一个“抛秧的启示”也许更多阐释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但却极具震撼力。小小的秧苗用生命警告我们“悖于天道”必然会得到报复,同样,作为生命,人的生命更应受到尊重。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是人类自身的需要,人类以其富于想象的天赋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一种常春藤式的个人上升。犹其是儿童,对外在世界更是具有强烈的认知欲望,是天生的学习者,但是这还在于学习对于他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甘泉之井,他会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他的思维器官会不断地获得运用的享受。
这让我想到上个星期读书讲座中提到的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郑渊洁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程度,却写出了比自己阅读过的书还要多得多的书,而享誉中国,这可以说让人匪夷所思。但仔细去揣摩郑渊洁的学习,创作历程,却不难发现,他的每一步都是内在需要的。


陈伟:《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生本一书提到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不是训练。训练是可以获得一些技能,学习在某些环节上的确需要形式训练,但是训练不能代替整个感悟活动。
    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增加什么或者减少什么,而是形成新的整体,而这个政体的形成离不开感悟,感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进行整合的必要过程,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就像吃进身体的食物,不消化就难以成为自己所需的营养。
    总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读文学读名著,并不是看了那样的书就会获得多么丰富的知识,而是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会有所感悟,感悟那些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启发,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比机械的获得大量的知识要好得多。

感悟要求由量的积累也强调质的飞跃,有量的积累,才会有不由自主的感悟,而当感悟积累,思想也就会有质的飞跃。当每个孩子都开始感悟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使劲想着怎样去提高学生的兴趣,怎样去引导学生思考,而学生会自己主动的去思考其研究,去不断的感悟。
    所以我们老师的现阶段还是要创设环境给学生感悟的空间,使学生有量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还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在最佳时机促成学生质的飞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桂ICP备17012819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