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教 免费在线的学习网站观读后感

《教育走向升本》读后感27篇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3-05-21 13:59:18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谢秀云: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教学不是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的学。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儿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应该上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教师不做“拉动学生的纤夫”沉重而痛苦而应该做“生命的牧者”。

谢秀云:《教育走向生本》
生本教育认为人之初,性本学,也就是说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是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也就是说学生是乐于学习的,喜欢探究的。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或者说是教学的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也会快乐地学习,没有压迫感,没有抵触情绪,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从我们班实行生本教育以来,很多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学习效率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从上不难看出,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为出发点。而我们现在的习惯模式是重教不重学,重灌输不重引导,教学对老师而言主要是如何教好,怎样学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看学生的造化了。例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考虑的是如何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得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希望课堂教学能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下去,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在我们语文课上,以前我更强调学生用我教的方法学习,却忽视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喜欢的思考方法,自从实行生本教育以来,每堂课上,我都鼓励孩子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结果很多孩子想出了连我们老师都想不到的好方法,我觉得,这是我们的生本教育的功劳。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坚持生本教育理念,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让其能自由的成长。


王萌《教育激扬生命》读后感
《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教者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应是为了学生的自主的有效的活动。然而长期以来,教师的职能却缺失这种宗旨。我们忽视学生在学习和成长领域的生命活动,对他们一点一滴地教,把自己的臆断和模拟加于他们,要他们亦步亦趋,教不厌细,日清月结,把学生看成是需要拉动的逆水之舟,而我们教师则成了“纤夫”,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习,单纯的依靠教师和家长的“强权”去学习,很是被动。
    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即使已具备了这些理念,要落实在行动中我们还是存在距离的。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


张春姣: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人们总爱把孩子比作空空如也的“白纸”,把老师比作执笔缀色的“画师”,白纸能否化腐朽为神奇,凭的是画师的画工是否高超。殊不知,鲜花娇艳,并不取决于园丁的辛勤浇灌,因为它本就蕴着一朝绽放的能力;金子闪耀,并不取决于矿工的不懈挖掘,因为它本就藏着灿烂炫目的光泽;骏马飞驰,并不取决于骑手的优秀驾驭,因为它本就兜着奔腾万里的热情……我们的学生,难道不就是这鲜花、金子和骏马吗?郭思乐先生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便构建了令人憧憬和向往的生本教育体系,带领我们走进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世界。
一、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郭思乐先生的生本教育提倡,把学生放在教师的视野中央,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观念。这提醒我们,教师首先关注的不应该是自己的业绩,而应该是我们的学生。
二、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
郭思乐先生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具有独立性。
在教学中我也深有体会。记得一节课上我让孩子们夸夸平原的琵琶湾,孩子们的描述让我感慨孩子们是小作家,小诗人。一个小姑娘说:“从天空望去,琵琶湾湖面上的一条条波纹就像是琵琶上的一根根琴弦……”……
三、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这是郭思乐先生对教育教学的一个理解,事实也确实如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2 jast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备案号:桂ICP备17012819号
网站制作:三人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