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教案:12、《水质调查》教学设计
- ·下一篇教案:六年级信息技术下册《千变万化的字》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资源教案、试题、公文、作文、幼儿教案、说课稿
                 
				 
    
        
				 来源于:教案试题公文网wwW.JAStGw.CoM免费下载使用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法、分析—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用品:
仪器:锥形瓶、双孔胶塞,玻璃导管、橡胶管,250毫升烧杯(2个),100毫升烧杯
(2个),漏斗,长颈漏斗,镊子,大试管25*200(2支),配套的橡胶塞2个。
用品:手帕,打火机,火柴、蜡烛,剪刀,细沙,滤纸一张,药匙一个。
药品:稀盐酸、碳酸钠粉末、红磷,白磷。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 【新课引入】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个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为什么开始剧烈燃烧不一会儿就熄灭了?手帕却完好无损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1燃烧和灭火 | 认真观察, 积极思考, 跃跃欲试。 | 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
| 【提问】“谁能够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刚才的现象?” (学生如无法回答,教师补充讲解) 【揭秘】我用了50%的酒精浸湿手帕,酒精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将水蒸发,温度没能达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没能燃烧。 大家注意这里出现了个新词“着火点”,即物质燃烧所需的  最低温度。 | 学生粗略回答。  接触并试着去理解着火点。 | 利用魔术引出难懂的“着火点”这一概念。 | ||||||
| 【提问】究竟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产生燃烧的现象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追问】多高的温度? | 回答: 要有氧气,可燃物,温度。 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强调叙述一定要严谨。 | ||||||
| 【过渡】“大家猜想是否正确,需要用实验加以检验,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在实验前我们应制定计划,设计出实验方案,大致需要那些主要实验步骤呢? | 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探究实验。 主要实验方案: (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团蘸酒精的棉花和一团蘸水的棉花,放在酒精灯上点燃 (2)分别点燃两只小蜡烛,将其中的一只用烧杯罩住。 (3)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小块乒乓球片和一块滤纸,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 | 树立学生对猜想要做出证实的意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 ||||||
| 【投影】展示学生的探究结果并点评 【追问】温度达到什么程度? | 回答: (1)现象是,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结论:燃烧要有可燃物。 (2)用烧杯罩住的蜡烛熄灭,另一支正常燃烧。说明,燃烧要有氧气。 (3)乒乓球片点燃,滤纸点不着。说明,燃烧要有温度。 温度达到着火点。 | 使学生养成细致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
| 【深入提问】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我们的猜想,这三个条件是只具其一还是缺一不可? 【演示实验】请大家注意观察 【引导分析】红磷、白磷都是可燃物,大家看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红磷没燃烧,说明什么问题? 谁的着火点低? 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是240℃。为什么水中的白磷没燃烧?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给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会燃烧吗? 向水中通入空气,白磷燃烧,再次说明什么问题? | 回答: 温度不够。 白磷。 没有氧气。 会,或不会。 燃烧要有氧气。 |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
| 【过渡】可见燃烧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板书】一个 “火”字。 今天看到了这么多燃烧现象谁来归纳一下燃烧的概念?(提示:有氧气参与是什么反应?看到什么样的现象才叫燃烧?剧烈吗?) 连起来叙述。 |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氧化反应 发热发光 剧烈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 对需要重点掌握的概念进行强调。 | ||||||
| 【拓展】燃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投影】图片,并讲述: 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使我们的生活变的丰富多彩,但是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我们不但要善于利用火来进行生产,还要学会如何灭火。 | 小组讨论回答: 主要有两方面:利和弊。 | 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 | ||||||
|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 1、 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3、如果住炉里正在燃烧的煤浇水,煤能继续燃烧吗? | 思考、回答: 不能,没可燃物 不能,没氧气 不能,温度不够 | 引导学生思考灭火的方法。 | ||||||
| 【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演示】实验7-1 【小结】灭火的原理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 分析灭火的原理。 | 讨论: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学案 | ||||||||
|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 ||||||||

 减小字体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增大字体